此時河對岸響起急促的哨聲、嗩呐聲接連不斷,從火把動向看,東岸陣型慌亂起來。
他心道,這應該是宗敏兄弟得手了?
早在看到蒺藜時,他就派遣劉宗敏帶著部下順著伊洛河西岸北上,他判斷,即使這鞏縣鄉紳再闊氣,也不可能把整個伊洛河都灑上蒺藜。
有棗沒棗先打上一杆子,這是李自成東奔西逃多年練出來的戰鬥直覺。悄摸過去打探打探,把機動性發揮到極致。
劉宗敏是陝西西安府藍田縣人。
萬曆四十五年,大旱,迫使十歲的劉宗敏隨父逃荒。
父親後因官府逼租稅無奈自縊,母親和他淪為乞丐後不久因凍餓而亡。
劉宗敏就由其舅父收養。
到十二三歲時拜了一名河南逃難來的鐵匠為師,學習打鐵。
崇禎七年時,李自成打到了陝西藍田,二十七歲的劉宗敏投入李自成部,其軍事天賦在實戰中迅速顯現。
他將鐵匠經驗應用於武器製造,設計出可拆卸的輕便雲梯,極大提升攻城效率。
崇禎八年滎陽大會戰中,他提出三疊陣戰術,所謂三疊陣,就是以饑民為前驅消耗官軍,精兵分兩翼包抄,騎兵預備隊突擊。
一年多的時間,他憑借技術和勇武,已是李自成部下的核心將領,帶著老營二百騎兵和五百老兵。
李自成雖和高迎祥走的近,卻並非高迎祥的部將,和老回回馬守應、曹操羅汝才、八大王張獻忠一樣,都是各自為營。
既保持合作,也有微妙的暗中競爭關係。
崇禎十四年之前,農民軍實力偏弱,勝少敗多,一直處於被官軍追殺的狀態。
當前渡河,便還是這個三疊陣戰術,先派裹挾或自願跟來的饑民上前探路,發覺前方有防守,則派遣精銳從兩側包抄。
劉宗敏順著伊洛河西岸的官道北上。
官道左側是邙山,右側是伊洛河。
北風嗚咽,黃土彌漫,士卒臉頰凍的通紅催裂。
走了七八裡,此處冰麵已無蒺藜,河麵也比較窄。
“前方有人影!”有人眼尖,大喊道。
這夜黑洞洞,邙山是土山,這大冬天光禿禿,大風一過,黃土刮的四起,更是看不清。
劉宗敏站在馬上遠眺,努力從黑夜中辨彆,卻並未見到。
“去探!”
稍後幾個哨探回來,用馬刀挑著一個破布爛衫:“劉爺,前方無人,隻找到這個!”
劉宗敏大罵:“娘的,彆咋咋呼呼的嚇老子,都精神點,下河!”
繞過了當前正在激戰的黑石關,從正北十幾裡處踏冰過河,進入鞏縣地界。
緊挨伊洛河東岸的村莊,正是杜二的老家杜溝,在一處地勢不高的山坳中。
村裡黑燈瞎火。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