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故事的熱度都有時限,即使是《白蛇傳》這樣新奇的話本也不例外。
隨著時間的推移,鎮上關於白娘子和許仙的談論漸漸少了些。
雖然墨韻齋印製的話本依舊在賣,但銷量明顯不如最初那般火爆了。
最先感受到變化的,自然是精明的劉掌櫃。
這天,趙秀才再次來到陳家,帶來的不再是分成,而是劉掌櫃的“問候”和催促。
“平安小兄弟啊。”趙秀才搓著手,臉上帶著點為難,“劉掌櫃托我問問,你那個…《白蛇傳》的故事,後麵是不是還有啊?要是還有,得趕緊寫出來。或者…有沒有什麼新的故事?”
言下之意很明顯,老故事熱度退了,急需新作品來刺激市場,繼續賺錢。
陳平安對此早有預料。
《白蛇傳》雖然精彩,但畢竟涉及人妖之戀,甚至水漫金山這種近乎“造反”的情節,在主流價值觀看來,多少有些“離經叛道”。
能火爆一時,已屬難得。
想要持續吸引讀者,尤其是獲得更廣泛層麵比如士紳階層)的認可,下一部作品,需要做些調整。
不能再一味追求獵奇和反叛。
需要更貼合這個時代的道德觀念,比如…忠、孝、節、義。
但又不能完全落入俗套,否則便失去了新奇感,難以複製《白蛇傳》的成功。
這個度,需要好好把握。
送走了趙秀才,陳平安再次沉入腦海中的圖書館。
這一次,搜索的關鍵詞變成了“愛情”、“孝道”、“神仙”、“民間傳說”。
浩如煙海的故事再次湧現。
《牛郎織女》?過於悲情,且有影射階級對立之嫌。
《梁山伯與祝英台》?同樣是悲劇,而且涉及女子求學,在這個時代也有些敏感。
《孟薑女哭長城》?控訴暴政的意味太濃。
篩選良久,一個熟悉的故事框架跳入了他的視野——董永與七仙女。
這個故事,核心是孝子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上天,七仙女下凡相助,最終成就一段姻緣。
既有浪漫的愛情元素,又有符合儒家主流價值觀的“孝道”核心。
神仙下凡的情節,滿足了人們對奇幻的想象。
董永的孝行,又能引起最廣泛的情感共鳴。
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的整體基調是溫暖、向上的,不像《白蛇傳》那樣充滿了衝突和悲劇色彩。
就它了。
《天仙配》。
確定了故事框架,接下來就是改編和填充細節。
不能完全照搬前世的版本。
必須將其“本土化”,融入大夏王朝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背景。
董永的名字需要改一下,可以叫“董安”或者更符合本地特色的名字。
七仙女的形象也要調整,不能過於縹緲,要更接地氣,與董安的互動要更自然、更符合古代的禮教當然,是在神仙身份的掩護下)。
故事的重點,要放在董安的“孝”行上。
可以增加一些他如何克服困難、堅持為父治喪的情節,突出其孝心感天動地。
與七仙女相遇相愛的過程,也要寫得更婉轉、更符合邏輯,不能僅僅是天降奇緣。
可以設定為七仙女被董安的孝心感動,先是暗中相助,而後才逐漸顯露身份,產生情愫。
甚至可以加入一些配角,比如善良的鄰居、刁難的地主傅員外可以保留或修改),增加故事的戲劇衝突和現實感。
至於那些過於“封建糟粕”的情節,比如三年期滿必須分離等,可以進行模糊化處理,或者改編成更符合人情味的結局。
腦海中,一個新的故事輪廓漸漸清晰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陳平安除了去蒙學,其餘時間幾乎都投入到了《天仙配》的構思和創作中。
他將改編後的故事情節,用儘量簡潔流暢的語言,再次艱難地用毛筆謄寫在黃麻紙上。
這一次,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加上對文字的掌控力有所提升,書寫的速度和質量都比上次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