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寒意漸濃。
距離明年開春的會試,隻剩下數月時間。
京城之路,不僅路途遙遠,更充滿了未知的變數。
周密的準備,是成功的第一步。
這些日子,除了每日溫習功課,鞏固所學之外,便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進京的各項準備工作之中。
首先,便是盤纏。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進京趕考,衣食住行,人情往來,哪一樣都離不開銀錢。
好在,這兩年陳平安在家鄉經營的產業,早已是日進鬥金。
無論是墨韻齋書坊的分紅,還是新作物的銷售利潤,亦或是那些加工廠的收益,都為少年積累了雄厚的財富。
如今的陳平安,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為幾兩束修而發愁的窮小子了。
少年從賬房支取了足夠數額的銀票,又兌換了一些方便攜帶的金銀錁子,確保路途之上,錢糧無憂。
其次,便是行囊。
除了必備的書籍文具、換洗衣物之外。
陳平安還特意準備了一些“特殊”的物品。
比如,幾瓶用珍稀藥材精心調製的提神醒腦、強身健體的藥丸。
這是少年根據鬼穀先生的醫理,結合自身實踐,改良而成的,效果遠非市麵上的凡品可比。
還有一些自己親手製作的、淬了麻藥的銀針,以及一些無色無味的迷藥、瀉藥等“小玩意兒”。
這些東西,雖然上不得台麵,但在關鍵時刻,卻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畢竟,京城不比鄉野,人心險惡,不得不防。
當然,柳柔柔親手縫製的那個繡著鴛鴦戲水圖案的荷包,以及顧先生贈送的解毒香囊,更是被少年貼身收藏,視若珍寶。
再次,便是人脈的打點。
陳平安深知,在京城那種魚龍混雜之地,若是沒有一些人脈照拂,寸步難行。
劉學政和周培公兩位恩師,早已修書數封,為陳平安引薦了一些在京中為官的門生故舊,或是相熟的同僚。
這些人,雖然未必能提供多大的直接幫助,但至少能讓陳平安在初到京城之時,不至於兩眼一抹黑,無人引路。
顧炎武先生,也動用了一些早年在京中的老關係,為陳平安打探了一些關於會試主考官的喜好風格,以及京城士林的最新動向。
這些信息,對陳平安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除此之外,陳平安還特意準備了一些厚禮。
有家鄉清溪縣的特產,如新茶、山貨等。
也有墨韻齋書坊印製的精美書籍,以及自家加工廠出產的一些新奇點心和果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