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雍王的夜談,並未在京城官場,掀起任何波瀾。
仿佛,那晚的會麵,從未發生過。
雍王趙澈,依舊是那個,在朝堂上,不常發言,隻在關鍵時刻,支持皇帝新政的,賢王。
而陳平安,則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一項新的,足以震動天下的改革之中。
一體納糧。
在扳倒了東宮一係的“清流”之後,景泰帝,便將這項改革的,具體章程設計,全權,交給了陳平安。
陳平安的“考成司”,也因此,擴大了職權。
正式,成為了,一個,淩駕於戶部和吏部之上的,改革中樞。
半個月後。
一份名為《大夏王朝田賦製度改革草案》的奏本,被呈送到了,禦案之上。
這份草案,由陳平安主筆,那三位經驗豐富的老吏,以及王進等人,共同參與修訂。
其核心內容,隻有三條。
第一,清丈天下田畝。
以“考成司”為主導,聯合戶部、都察院,派出巡查組,對全國各州府的田地,進行一次,徹底的,重新丈量與登記。
所有“隱田”、“私田”,一經查出,全部,收歸國有。
第二,攤丁入畝。
廢除沿襲已久的人頭稅,將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之中。
地多者,多納稅。地少者,少納稅。無地者,不納稅。
第三,官紳一體納糧。
廢除所有,功名在身者,所享有的,田賦優免特權。
自此之後,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士紳大族,名下所有田產,皆需,與普通百姓一樣,按律納稅。
這三條,每一條,都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子。
狠狠地,插向了,那些,盤踞在大夏朝堂內外,數百年的,士紳地主階級的心臟。
可以預見,這份草案一旦公布,將會激起,何等劇烈的反彈。
景泰帝,看著這份草案,沉默了,許久。
他的手指,在“官紳一體納糧”那幾個字上,反複地,摩挲著。
“平安。”他抬起頭,看著陳平安,“你可知,這份奏本,遞上去之後,你,將會成為,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公敵。”
“臣,知道。”陳平安的回答,很平靜。
“那你,為何,還要如此做。”
“因為,這是,唯一,能救大夏的,辦法。”
陳平安說道。
“國庫空虛,皆因,稅賦不公。天下九成之田,掌握在一成之人手中。而這一成之人,卻不用,交一粒糧食。”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景泰帝,再次,陷入了沉默。
良久,他拿起朱筆,在那份奏本上,寫下了一個字。
“準。”
……
新法推行的第一站,依舊,是江南。
這一次,陳平安,沒有再派王進。
他,選擇了,親自南下。
他知道,這一次的阻力,將遠非上次可比。
上一次,他麵對的,隻是,腐敗的官僚。
而這一次,他要麵對的,是整個,江南的,士紳階層。
一個,由無數個,宗族、書院、門閥,交織而成的,龐大的,利益共同體。
他,需要,親自坐鎮,才能,壓住陣腳。
皇帝,給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支持。
不僅,授予他“欽差大臣,節製江南軍政”之權。
更是,將,京營最精銳的三千虎豹騎,交由他,全權指揮。
隨同他南下的,除了“考成司”的一眾乾吏。
還有,都察院左都禦史,於謙。
以及,那位,剛剛被他治好了腿疾,對陳平安,感恩戴德的,漕運老吏,陳老三。
陳平安的官船,抵達蘇州時。
整個蘇州城,萬人空巷。
但,與上次,迎接狀元郎的,熱烈不同。
這一次,街道兩旁,站滿了,神情肅穆的,讀書人。
他們,穿著統一的,儒生青衫。
沒有喧嘩,沒有口號。
隻是,用一種,沉默的,審視的,甚至是,敵意的目光,看著陳平安的官船。
這,是一場,無聲的示威。
蘇州知府,已換上了,陳平安親自提拔的,一位寒門進士。
新任知府,領著府衙眾人,在碼頭,恭迎。
“下官,參見欽差大人。”
陳平安走下官船,看著眼前這,黑壓壓的人群。
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
“清丈田畝,即日開始。”
他,隻說了,這一句話。
便徑直,走入了府衙。
……
清丈田畝的工作,從一開始,便遭遇了,巨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