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著李波,他的話讓我好些意外,好像就是在批判我太追求完美,容不下世間有混濁。
我知道正史的編寫可能受到官方立場、政治因素等影響,觀點相對單一。野史則不受此限,能呈現出多元甚至相互衝突的觀點和解讀,為人們思考曆史提供不同的視角,引發後人諸多猜測和思考。
我說:“你們喜歡野史就講吧!我不反對,我聆聽。”
肖班長問:“祝妹妹,《三國誌》記載周瑜是怎麼死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病死。”
“什麼病?”
“箭傷發作。”
“說是暴斃對吧!”
“差不多。”
肖班長興致勃勃,正史野史交錯講開:赤壁之戰後,劉備和曹操都發現周瑜這小子不好搞,是個大麻煩,想著要怎麼害他。有一個晚上,孫權等其他人走後,單獨留下劉備私聊,劉備劉老板有一手殺人的絕活,之前在白門樓,他就用一句話引曹操殺了呂布。這一次,他又開始了表演這手絕活,劉備對孫權說……(說什麼來著?肖班長過於激動忽然斷片,祝妹妹補充一下,我沒記那麼細。)
說:“公瑾文韜武略,萬人之英,氣量廣大,恐怕不會久為人臣呢。”
對就是這句!曹操卻給孫權寫了封信,說我撤退時候自己放火把船燒了,讓周瑜獲得了虛名。《江表傳》寫到這裡來了一句精辟的總結:“就因為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僭之。”就是說一場赤壁之戰,周瑜引起了劉備和曹操這兩大巨頭的針對和離間,那麼劉備曹操離間成功了嗎?
作為當時第三大巨頭的孫權對周瑜又是怎麼看的?肖班長轉向勞力:“四哥,你這段時間肯定也讀了不少三國曆史,你講講你的看法吧?”
勞力看著肖班長邊衝茶出來邊說:“你怎麼知道我這段時間一定讀三國?”
“那是肯定的,祝妹妹在講三國你哪能不讀三國曆史,你宿舍床頭不止一本三國書呢!”
“臭小子,還窺探人家隱私!讓七弟講吧,你們是有備而來,我知道勞力不想講太多跟我觀點不符的東西。”
李波毫不謙讓:公元200年,孫策死孫權上位的時候18歲,這個18歲的青年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影響力不夠,難以服眾呢?他會不會忌憚那位東吳的第二大股東在軍中以及整個江東的影響力,都遠遠超過他的周郎呢?周瑜過去是名揚江東,可現在名揚天下了,這會不會引起孫權更深的猜忌呢?我認為會的。
有三四點可以說明:
第一,孫策死時,孫權並未召回周瑜,而周瑜直接帶兵回來奔山,那時孫權一定會認為周瑜在宣誓兵權,感受到壓迫感。
第二,在對待劉備的態度上,周瑜至死都是鷹派,孫權和魯肅是鴿派,而後兩任都督呂蒙和陸遜都是周瑜的舊部,明顯受到周瑜的影響,他們可以看作是鷹派的延續,後來呂蒙、陸遜的死,也和孫權脫不了乾係。
第三,周瑜在湖北打完赤壁之戰,孫權率軍在東線猛攻合肥,是不是他想證明自己也能行,名氣不能全讓周瑜占了。
結果是三國從此有了一個笑話,叫“孫權打合肥”,後麵孫權還得了一個“孫十萬”的外號,孫權打不下合肥,周瑜也不來支援,後來周瑜解釋西線形勢緊張,所以沒來,如果孫權沒有不滿,周瑜為什麼要做解釋呢?
第四,周瑜在臨死前寫給孫權的信裡提醒孫權養劉備“有似養虎”,關鍵是還用了這八個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八個字是不是說之前你不聽我的,現我死了你還不聽我的意見嗎?
綜上所述,孫權和周瑜明顯存在著諸多分歧,在關係上遠比不上周瑜和孫策情同手足的兄弟情義。
聽到這我眼眶泛紅,周瑜跟孫策的感情實在太深厚了……聯想梁兄和眾兄弟的感情,我下意識摟緊他的手臂。
勞力沉重補充道:周瑜暴斃是存在疑點。南郡之戰的時候,周瑜確實被流矢射中,但從後麵周瑜返回南京一趟,向孫權提出他要親征巴蜀,就可以說明他的傷勢恢複的不錯,並不嚴重,怎會暴斃?是有些蹊蹺。
再之,孫權當時已答應了劉備不打巴蜀,現在又同意周瑜打巴蜀,這種前後矛盾是不是已經部署好了,決心除掉周瑜,所以打巴蜀根本就不會發生。
鐘雲霄接勞力的話:“巴蜀成都那個地方,誰進去都可以獨立稱王,孫權一般不會讓周瑜帶走幾萬吳軍進成都。”
我同意梁兄的觀點:“項羽就是派劉邦到巴蜀當漢王,才給劉邦奪得天下的機會。劉邦進巴蜀燒了棧道,打消了項羽的疑心,後麵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曆史是一個永遠講不完的話題,這一夜,他們不止喝了兩泡茶,一直談論到接近淩晨。
茶香氤氳在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伴隨我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不時卷起詩的浪花;詞的漣漪……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洗儘古今人不倦……
喜歡真愛人生請大家收藏:()真愛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