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高楷聽聞此事,笑歎一聲:“三郎最是忠心。”
至於文景道人,既然覆滅,往昔種種,便也煙消雲散。
一抬頭,晴空萬裡,已是天佑十三年,三月三。
這一日,高楷下令,召集隴右、河西兩道、諸州刺史,前來金城述職,聽取這一年來,休養生息的成果。
此前,他征伐山南西道時,不曾大舉募兵,便是存了恢複生產的念頭。
民富而國強,若能衣食充足,倉廩殷實,便是最大助益。
所幸,這一年來,兩道十九州,未有戰亂,民生逐漸恢複,人心安定,雖無法和太平盛世時相比,卻也勝過此前凋敝之狀。
高楷自是欣喜,恰逢春和景明,楊柳依依,便下令舉辦射禮。
《論語》有言:“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射箭為古時士人必備技能。
在這亂世之中,每逢征戰殺伐,更是不可或缺。
不光大戶人家,便是平頭百姓,若能掌握一門射術,入軍中,必受看重。
這射禮,不光比拚射術,更是一項禮儀,以示居安思危、不忘武備。
唐檢奉命,於城南,擇寬闊處,開辟一片演武場,搭建一座高台,坐北朝南。
台下是一石階,東麵陳設一張張桌案,案上擺放精弓、寶刀、絹帛等物。
西麵設一座蘆棚,棚下數十個執壺、盅、杯。
一旁,數名龜茲樂手,執拿編鐘、罄、鼓、銅鉦,叉手侍立。
此刻,城中文武彙聚高台以西,待高楷前來,一齊拱手:“臣等見過主上!”
高楷登上高台,揮手請起,笑道:“武以平天下,文以治天下。”
“如今,山河破碎,群雄爭霸,正是我等用武之時。”
“此次射禮,有賞有罰,射術高超者,重賞,低下者,罰酒一杯。”
“諸位以為如何?”
“謹遵主上之令!”眾人齊聲應和。
這時,高台正對麵,五十步外,已然設好一架架豹侯、麋侯,正中心,皆是紅色圓鵠。
遵照《周禮》記載:“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
“侯”便是箭靶,“鵠”則是靶心。
這時節,箭靶並非一圈圈圓形靶,而是以走獸皮毛縫製。
高楷所用,便是豹侯,以豹皮製成。
至於一眾文臣武將,則用麋侯,鹿皮縫製。
“鏗!”樂手開始奏響《騶虞》,頓時,編鐘齊鳴,罄聲清脆悠揚,傳遍四方。
高楷頂戴襆頭,身穿窄袖胡服,站在高台正中,神色平靜。
身側,王寅虎叉手侍立。
不多時,角調一轉,已至《騶虞》第三節,王寅虎驟然開口:“主上,有司謹具,請射。”
“可!”高楷微微點頭,便見唐檢呈上一張寶弓。
這弓名為巨闕,以柘木為身,鹿筋為弦,長六尺,是宇文凱專門為他打造。
西側,韓須虎讚歎一聲:“這巨闕可了不得。”
褚登善麵露疑惑:“為何?”
韓須虎侃侃而談:“尋常之弓,不過八鬥、一石,一石二至一石四,便是強弓。”
“這把巨闕,卻是兩石弓。”
“聽聞,宇文司工製成之後,請軍中驍勇精壯之卒十五人試弓,卻無一人拉開弓弦。”
眾人聞言,皆是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