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石重胤隻要再前進百餘步,就會踏入包圍圈。
屆時,兩萬伏兵儘出,保管叫他插翅難逃。
隻是,誰能想到,這石重胤似乎未卜先知,竄入深山老林,避開埋伏。
徐晏清麵色凝重:“這等人物,唯有主上方可匹敵。”
李光焰點了點頭:“傳我軍令,前往隴城,與主上彙合。”
“遵令!”
半刻鐘後,高楷聽聞此事,頗為驚奇:“石重胤,竟有這等本領。”
李光焰頷首:“不光如此,他麾下文臣劉茂,也頗有能耐。”
鮮於通神色一震,心中茅塞頓開:難怪他能當機立斷,即刻率人逃走,又能避開番須道伏兵,竟有這等感應。
他陡然回想起從前,石重胤力排眾議,即刻起兵斬殺縣令,攻城掠地,方才成就一番基業。
不由後怕:若非見機不妙,即刻轉投秦國公,我早就被他棄若敝履,便是死了也也懵然不知。
正慶幸時,忽聞秦國公相詢:“鮮於通,你可知石重胤會逃往何方?”
鮮於通思索片刻,拱手道:“卑職鬥膽猜測,十有八九是隴州。”
“這是為何?”唐檢迷惑。
秦州與原、隴二州,皆是相鄰。
石重胤既然棄了通往隴州的番須道,深入隴山,怎能不去原州,反而繞行百裡,轉至隴州?
鮮於通解釋道:“原州刺史李宥,性情桀驁,雖然上表投靠石重胤,卻倚仗蕭關天險,聽調不聽宣。”
“石重胤對他頗為忌憚,絕不會貿然前去。”
“相反,隴州刺史為石重胤心腹,頗為恭敬。”
夏侯敬德迫不及待:“主上,既如此,我等趕快行軍,前往隴州,堵截石重胤。”
高楷遠眺天色,搖頭道:“追之無益,不如前往平高,拿下原州。”
原州攏共四縣:平高、平涼、百泉、蕭關,以平高為治所。
夏侯敬德不解:“主上,既知石重胤去向,何不趁其不備,先行趕到安定,將他擒拿?”
唐檢亦然勸道:“石重胤為人狡猾,若不趁機捉弄,叫他逃出生天,怕是為禍不淺。”
高楷斷然否決:“即刻前往平高,不必多言。”
諸將麵麵相覷,皆是不解。
楊燁轉念一想,詢問道:“主上可是為了拿下蕭關天險?”
高楷微微點頭:“拿下蕭關,不僅能抗衡石重胤,更能把突厥擋在關外,不得進犯。”
蕭關為關中四塞之一,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等天險,若不提早拿下,即便攻下長安,也是四麵漏風,敵軍可長驅直入。
過不多時,前、中、後四萬大軍彙聚,隨他一聲令下,即刻奔赴平高。
……
且說原州、平高城。
刺史李宥年約而立,正是壯年。
從前,他不得已,上表投效石重胤,心中卻是不服,自以為出身名門,為趙郡李氏一支,世代簪纓,怎是石重胤這等寒門小卒可比。
因此,名義上尊奉大魏,實則陽奉陰違。
即便石重胤詔令他攻打秦州,也按兵不動。
這一日,他本在堂中處置政事,忽有流星馬來報:“刺史,彈箏峽中發現敵軍蹤跡。”
“何來敵軍?”李宥麵露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