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深吸一口氣,黯然道:“高楷,竟如此神武麼?”
此前,他曾奉命攻取關內道各州,本想提早拿下原州,掌控蕭關。
奈何,李宥於三關設下險阻,叫他無功而返。
隻能退而求其次,占據鄜、坊、丹這三個下州。
此事他一直引以為憾,自從班師回朝便日夜苦思,如何過三關,攻下原州。
沒想到,他費儘千辛萬苦尚且攻取不下的關城,高楷卻不費吹灰之力,恍如探囊取物。
這叫他情何以堪?
默然許久,董澄沉聲道:“事已至此,諸位愛卿可有良策禦敵?”
眾文武無言以對。
半晌後,盧思管拱手道:“大王,僅靠我京畿道一家,難以抗衡高楷。”
“不如再度聯絡石重胤,請他興大軍,與高楷再戰。”
王宗仁蹙眉:“他全軍覆沒,狼狽逃竄,恐怕再無膽量與高楷一戰了。”
盧思管搖頭笑道:“石重胤坐擁關內道十六州,兵卒多悍勇之士,尚有幾分底蘊。”
“他遭逢大敗,為天下笑,這等奇恥大辱,怎能不報?”
“況且,即便他不願再戰,我等也可用激將之法,迫使他儘起大軍。”
“就依此言行事!”董澄點頭讚同,當即派遣使者攜厚禮,前往關內道。
王宗仁忽然建言:“大王,兵法雲:每戰未慮勝先慮敗,我等須得再作打算。”
“倘若石重胤得勝,自然是好。一旦他再度大敗,失去這一重屏障,京畿道便要直攖高楷兵鋒。”
“不如厲兵秣馬,屯於岐州,伺機而動。”
“此話正合我意!”董澄從諫如流。
即刻下令,以王宗仁為大將軍,統率兩萬兵卒,奔赴岐州雍縣,觀望形勢。
待眾文武告退,董澄仍心神不寧,連忙請來尹真人。
“上師功參造化,可能算得,石重胤會否再與高楷一戰?”
尹真人掐算一番,緩緩說道:“依貧道看來,西北方向,有白虎煞氣騰空不散,主殺伐之相。”
“石重胤、高楷二人必有一戰!”
“如此甚好!”董澄大喜過望,轉而詢問,“上師可知,這一戰誰勝誰負?”
“天機混沌,貧道不得而知。”尹真人微微搖頭。
董澄麵露失望。
尹真人倏然道:“大王勿憂,石重胤雖然大敗,卻有突厥相助。”
“隻要說動始羅可汗派遣騎兵增援,必能重整旗鼓,與高楷決一死戰。”
“依貧道愚見,彙聚石重胤、突厥兩家之力,高楷必然大敗。”
“我竟忘了此事!”董澄如醉方醒,大笑道,“這把火燒得愈烈愈好,正可消耗突厥底蘊,兩全其美。”
高楷、石重胤、突厥,皆是他勁敵。
若能讓三家大戰,遷延日月,何樂而不為。
想到這,他連忙修書一封,派人送至突厥。
……
且說原州、蕭關,高楷在此駐守數日,梳理各縣軍政之事。
忽見唐檢大步奔來,神色凝重:“主上,奉宸司傳來消息,涇州有大部兵馬調動。”
高楷眸光一閃:“可是石重胤卷土重來?”
“正是!”唐檢沉聲道,“他大肆調撥隴、涇、寧、慶四州兵卒,攏共三萬,屯於涇州安定城外。”
趙棋吃了一驚:“據微臣所知,這四州兵卒加起來,也不過三萬五千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