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數日,消息逐漸擴散開來,傳到洺、魏、博、德、冀、刑等鄰近諸州。
起初,諸州百姓將信將疑,不敢相信這等好事,隻在家中觀望。
然而,總有窮困潦倒,揭不開鍋的小民,抱著僥幸心思,趕往臨清。
結果自是讓他們又驚又喜,個個帶著一石石粟米,回返家鄉。
這下子,眼見為實,諸縣小民再也按捺不住,紛紛踏上行程。
洺、魏、博諸州,自是不作限製,引導眾人自發前往。
而刑、冀、德諸州,縱然趙德操麾下刺史、縣令不許,百般設阻,終究攔不住。
畢竟,小民們為了活下去,吃糠咽菜,啃樹皮,嚼草根,甚至易子而食,尚且時有發生。
如今,有人放糧,任憑自取,一條生路近在眼前,縱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休想擋住。
至於河東道、河南道,甚至都畿道,亦有百姓聽聞,各自拖家帶口,不遠千裡,去搏一個活命機會。
若從天穹俯瞰,便可見神州大地上,以臨清為中心,四麵八方皆有人湧來,絡繹不絕。
甚至,山中野人、盜匪,奚、契丹等些許外族人,亦聞風而動。
最長的隊伍甚至蔓延千裡,首尾難顧,老人、婦女,背著孩子,倚仗雙腿,一步步走向生機。
到達臨清後,領到期待許久的糧食,個個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地踏上回程。
“這些時日,有多少人趕來?”
“粗略統計,至少有二十萬之眾。”
高楷歎道:“周朝橫征暴斂,積聚起一眾糧倉。”
“縱觀天下,臨清倉不過是其中之一,與洛陽諸倉一比,實則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據他所知,回洛倉有七百多座窖倉,每個窖倉可裝糧八千石,周回十裡,儲糧多達六百萬石。
實在駭人聽聞。
隻是,這兩千萬石糧食,皆是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得來。
每一粒米,都浸潤著小民的血與汗,壓在肩頭,不啻於一座泰山。
唐檢恭聲道:“天下百姓苦無明主久矣,如今,主上待民如子,實乃萬民大幸。”
高楷笑了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實屬尋常,沒什麼可誇耀的。”
唐檢卻不認同,縱觀天下群雄,有幾個能做到這一點?
隨著時間流轉,臨清倉中儲糧減少至五十萬石,高楷提前下令通傳四方,不必再千裡迢迢趕來。
些許小民尚未來得及抵達,隻能遺憾回返。
諸多隊伍逐漸散去,行人稀疏,不複此前熱鬨。
然而,隨著二十萬民眾回返家鄉,放糧一事廣為流傳,遠遠超出預料。
首先,河北道諸州民心沸騰,稱頌高楷仁德。
消息傳到趙德操耳中,他卻又氣又恨。
“一百五十萬石糧食,這可是我燕國命脈。”
“高楷陰謀奪取也就罷了,竟還慷朕之慨,隨意施舍。”
“他倒是賺足了名聲,但,朕豈非淪落為昏君?”
臨清倉丟了,他本就惱恨,如今,高楷做好事,成就仁名,他卻雞飛蛋打,隻能眼睜睜看著高楷儘收民心。
賈敦怡勸慰道:“陛下不必動怒。”
“高楷沽名釣譽,將臨清倉糧食胡亂施舍,不光他治下軍民,即便我燕國諸州,河南道,甚至都畿道,也來者不拒。”
“他雖博取些許名聲,實惠卻也落在我國民眾身上。”
“倒也並非全然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