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雲無言以對,暗罵自己有眼無珠,竟投靠這麼一個狂妄自大之人。
一時間,他心生去意,決定見機不妙,立即抽身,南下投奔吳王袁弘道。
惟有倚仗吳國氣運,才能化解他一身業力。否則,他相助孟元朗屠城,殺人醃製成軍糧,做下這等傷天害理之事,必有天劫降臨。
另一頭,劉思明率眾出了城門,遠遠便瞧見,赤旗招展,一個個秦軍士卒排布整齊。
他當即下令,隔著汴河列陣,卻並未上陣廝殺,反而刀入鞘、箭入壺、弓入韜,翹起右腿擱在馬背上,大聲謾罵。
“高楷,婦人之仁,道貌岸然之輩,有何顏麵來犯我宋國?”
“我宋國兒郎耿直,可學不會惺惺作態。”
“要戰便戰,儘管在馬背上一決勝負,何須使什麼陰謀詭計,趁人之危,勝之不武!”
“豈不惹人恥笑?”
汴河對岸,諸將火冒三丈:“豎子無禮,竟敢辱罵大王!”
“末將這便過河,砍了他首級!”
“慢來!”高楷笑問,“此人是誰,有何來曆?”
唐檢:“他名為劉思明,是孟元朗帳下第一猛將,曾隻手空拳打死一頭猛虎,武力超群。”
“因此,目空一切,從不把敵將放在眼中。”
高楷了然,環顧左右,笑道:“誰去把他首級取來?”
張建兆當仁不讓:“末將願往!”
趙喆不甘示弱:“大王,末將亦然願往!”
張建兆拱手:“末將甘願立下軍令狀,若不取他首級,提頭來見!”
“大王,末將也……”趙喆緊隨其後。
高楷擺了擺手:“建兆拔得頭籌,便讓他去。”
他轉而問道:“你要多少兵馬?”
張建兆直言:“末將一人即可。”
高楷搖頭:“萬軍之中斬將奪旗,可非兒戲。”
“我知你勇銳,為軍中翹楚。不過為防萬一,還需帶些人馬接應。”
張建兆並未執拗:“末將隻需五十騎呐喊,軍中擂鼓助威。”
“可!”高楷拍了拍他臂膀,笑道,“你且去,我為你擂鼓。”
“謝大王!”張建兆挺槍策馬,領著五十人渡過汴河,直奔城池。
郭恪倏然開口:“建兆此去,必能建功。”
“哦?”高楷笑問,“何以見得?”
“大王有所不知,末將與建兆自幼相識,熟知他為人。”
“他並非魯莽之輩,既言必勝,那便一定能做到,絕無虛言。”
許晉附和:“依末將所觀,張將軍收攬韁繩,神色沉著冷靜,可知必有把握,萬無一失。”
高楷大笑:“既如此,我便等著給他慶功了!”
城牆之下,劉思明謾罵許久,忽見一人單槍匹馬奔來,不由詫異。
“這是何人?”
小校低聲道:“此人名為張建兆,曾是先帝帳下大將,後於虎牢關一戰,轉投高楷。”
劉思明嗬嗬冷笑:“我道是誰,原來是個背信棄義之徒!”
小校問道:“將軍,可要出擊?”
“出什麼擊?”劉思明不屑,“他不過區區一人,有什麼可怕的?”
“等他走近些,我再一刀把他殺了,用不著興師動眾。”
“是……”
不遠處,張建兆上了河岸,命五十騎綴在末尾,策馬直奔宋軍。
到了百步之內,他勒馬佇立,暗中蓄勢。
劉思明稍作動彈,挽了個刀花,準備應戰。
卻見張建兆拱手作揖,口中不知說些什麼。
他不由大笑:“還以為多麼勇銳,卻不過是個瓜慫,還未交戰便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