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食肆,竇易眉頭一皺,喚來一名仆役,讓他用竹帚蘸醋水,清掃門前青石板。
裝點門麵之事,可不能忽視。
後廚,廚役正用藥粉擦拭箱櫃,防止蟲患。
三兩個夥計正合力,把殘羹剩飯收攏,抬到院中。
一如既往,竇易吩咐道:“拿到永安坊,送給貧寒人家。”
管事頗覺可惜:“東家,何不拿去崇化坊賣了,也可掙些錢。”
竇易搖頭:“這些殘羹剩飯,能掙多少錢,不如拿去接濟貧苦,也算廣結善緣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管事大讚,“東家日行一善,必有善報。”
竇易置之一笑,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雖是一介商賈,卻也想著做些善事。
到了酉時,坊門早已關閉,家家戶戶升起炊煙。
東廂房,竇易端坐胡床,盤算著今日收支。
攏共銅錢十貫七百文,皆是嶄新的開元通寶,壘得整整齊齊。另有波斯銀幣五枚、碎胡椒十袋。這些,他打算拿去縣衙,換算成新幣。
收入節節攀升,但支出也是與日俱增。最大一項,來自肉類,尤其羊肉,光這一日,便耗費一百二十斤,超過昨日十五斤。
看來,得多備些羊肉了。此外,豬肉、雞鴨也得多采買。
念及此,他不禁感慨,世道逐漸太平,這日子也肉眼可見地好起來。
擱在以往,兜比臉還乾淨,肚子都填不飽,哪有幾個人舍得喝酒吃肉?
這一切,皆仰賴聖人平定亂世,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
管事忍不住道:“東家,咱們生意這麼好,何不趁機漲價?”
“至少,羊肉、豬骨湯漲個幾文錢,理所應當。”
畢竟,沿街一眾食肆,都爭先恐後漲價,賺得盆滿缽滿。
他們這竇家食肆,供應真材實貨,質量上乘,卻還保留著開業時價錢,不知少賺多少銅錢。
每次算賬,他都肉疼不已。
然而,竇易搖頭否決:“當初開業之時,我便承諾,三年不漲價,怎能食言而肥?”
這也是他這食肆生意紅火的一大原因。
管事暗歎一聲,無可奈何。
待夜深人靜時,竇易倚靠床榻,借助燭光,博覽群書,忽然想起一事。
長安城廣為流傳,朝廷準備重定戶等。畢竟,前朝所定早已不切實際,不為大秦所取。
他這年利三千貫的食肆,將從中上戶,提升至上戶。
所納之稅,相應提高不少。
念及此,連他這個“大富豪”也不禁肉疼。這些年,朝廷一直給農戶“鬆綁”,不禁商業,卻對商稅多有調整,似乎更為倚重。
正思量時,耳邊傳來胡姬淺酙低唱之音,琵琶聲不斷,又有溫言軟語,讓人流連忘返。
竇易不禁蹙眉,長安城承平多年,享樂之風逐漸抬頭。
隨著吳國覆滅,更有不少江南人士前來長安,多有綺麗風流之態,與北國硬朗之姿大相徑庭。
所幸,除此之外,還有琅琅讀書聲,來自竇家館舍。
他這館舍,住了不少舉子,為明年春闈做準備,渴望金榜題名,和陸明德、陳昂、陸獻與朱餘慶一般,踏入官場。
更有文人墨客前來,飽覽大秦京城風采,希冀得到達官貴人賞識,青雲直上。添了不少文氣,堪比務本坊進士邸。
枕著雙臂,竇易思緒飄遠,也不知何時,廣大商賈才能和讀書人一樣,不受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