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焱這段時間一邊忙著處理淮東王叛亂的事情,一邊還要調查太子之死,同時還要安慰魏昭昭,整個人忙得焦頭爛額的。
驟然聽到下麵的人說京城和周圍幾個城縣都在說他德不配位繼而引發天罰,導致淮東王叛亂、前後兩位太子溺亡的事情後,又將禦書房砸得稀巴爛,宮人也跪了一地。
刑部尚書劉乘宴、大理寺丞、京兆尹等人即刻被安焱召進宮裡。
“諸位愛卿可聽說了近日京中的流言?”
劉乘宴三人自然知道安平帝說的是什麼,隻是都不敢回答說自己早就聽說了,不然到時候說不定自己死得比散步流言的人還要快!
“微臣近日下了早朝後就徑直回刑部處理積壓的案件,天黑之後便徑直回了府中,倒是沒有注意最近的流言。”劉乘宴見安平帝的臉越來越黑,立馬就回答了他的問題。
另外兩位也跟著附和道:“臣也是。”
安平帝半信半疑,但如今流言已經愈演愈烈,他此時問責他們也沒有什麼用,如今當務之急就是讓他們去查流言的源頭、阻止百姓再就此事議論下去。
德不配位、引發天罰。這對於哪一位帝王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曆朝曆代的帝王都以天命所歸來標榜自己,如今到了他這裡卻傳出了德不配位的流言,那就是對他的判詞,動搖的是他的皇位和江山社稷!
若一個處理得好,最好的結果就是揪出幕後之人將他們的陰謀詭計公布於眾,澄清此事與自己無關;若處理得不好,自己或許就要下罪己詔來平息流言、穩定民心;最差的結果就是其他人借此流言效仿淮東王揭竿而反,那天下就真的全亂了!他絕對不能容許最差的結果發生!
“朕今日喚你們來就是要查清這些事情,刑部負責查太子溺亡一案,京兆尹負責查京中的流言的出出處,大理寺則去查京城附近那些傳了這些流言的地方,切忌,動作一定要快!”
“臣等領命。”三人立即回道。
等幾人走後,安焱坐在龍椅上,看著那寫了流言內容的折子,不由得想起了十多年前同樣是溺水而亡的安鈺。
當年安鈺之死是他一手策劃,所以他知道安鈺之死絕對同“天罰”扯不上一點關係。如今他和魏昭昭的孩子也死於溺亡,要麼是意外,要麼就是暗處有人故意為之,他可不信什麼天罰!他安焱就是天命所歸!
想到這他不免又想起宋雲死之前留下的那句詛咒,但她死後這麼多年他都好好的,說明宋雲死前的話當不得真,就算真的應了她的話,那自己也一定會是最後的贏家!
劉乘宴這邊,離開禦書房後,他立刻回刑部點了人手往後宮去。
劉乘宴細細查問了當天跟在太子身邊的宮人,據說是太子逃了課後不讓設變的人跟著,自己悄悄跑到禦花園水池邊的假山處玩耍,然後不知怎的就溺亡在哪裡了。
仵作驗過之後發現太子腦後曾被大力擊打暈倒,而後落入水中,最後溺水而亡,並且官兵們在水底也找到了一塊類似凶器的石頭。
劉乘宴帶著人細細查了當天進出禦花園的人,但卻沒有找可疑之人,整個案件撲朔迷離。
找不到目擊證人,他隻好從太子平日裡的人際關係去調查,於是查出了太子這兩年在東宮裡暗中淩虐下人,這一發現讓他仿佛抓住了查清太子之死的線索。
他順著這個線索查下去時發現,當天有一個太監在太子逃課之後不在東宮,太子剛死時東宮掌事太監查問,他說自己吃壞了東西跑了很多趟茅房,同他住一間廂房的另一個太監可以作證。由於兩人相互證實,且他去茅房時也有其他人看見了,故躲過一劫。
但劉乘宴領著人重新盤問時,他憑借多年的辦案經驗,總是隱隱覺得此人非常可疑,於是他又差人去將那個太監找來。
但眾人都沒想到的是,當劉乘宴手底下的人去到這個太監的廂房時卻沒有找到人,劉乘宴一聽,暗道糟了,此人或許是偷跑了!
於是他命人從那個太監所住的廂房為原點,向周邊開始查找那個太監的下落,一個半個時辰後有人來報,說是在冷宮裡的枯井裡找到了那個太監的屍身。
冷宮,那個地方自宋雲死後便鮮少有人靠近,畢竟大家都知道當年宋雲就是在冷宮裡死的,再加上除了宋雲之外,宋氏全族和安鈺也都死了,大家都覺得靠近那處地方不好,漸漸的都沒有人去了,雜草從冷宮院子裡普好的石板下瘋漲出來,若不是眾人問到了難聞的屍臭,怕是都不會進去查找的。
找到了太監,但人已經變成了一具屍體不會開口說話了,線索到此處又斷了。
沒辦法,劉乘宴隻能繼續從那個小太監的屍身上找線索。
仵作在查看小太監的屍身時發現他身上有很多的傷疤,有一些看著像是鞭子抽出來的,有一些看著像是被利刃縱橫交錯劃破的,總之身上有很多細小的傷痕。
劉乘宴猜想或許是因為這個太監常年遭到太子的淩虐,一時失控於是起了謀殺太子的心思,那天太子逃課去禦花園遊逛還不讓人跟著,反倒給了他下手的機會。
這個太監假借吃壞東西多次跑去茅房,據說最後一次還在茅房待了快一個時辰,想必他就是趁這段時間悄悄去了禦花園並暗中用假山置景的石頭趁太子不注意從身後襲擊了他,將他敲暈後再將人推入水池裡,接著又將凶器扔進水裡,自己則悄悄離開禦花園返回茅坑附近,假裝自己還在拉肚子。
在劉乘宴看來,這個太監應該就是謀害太子的凶手了。但如今人已經死了,他謀害太子的動機卻不好判斷,難道真的是因為太子時常虐待他他就朝太子下手了嗎?但他一個小小的太監怎會有謀害一國太子的勇氣,會不會是有人教唆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