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師,那《金瓶梅》,你覺得是二哥的手筆嗎?”
東宮之中,李治跟於誌寧在書房中說著話。
李世民給李治安排了不少重臣輔助,其中當屬於誌寧的資曆最老。
作為關中八大柱國的後人,於誌寧可以不需要看誰的臉色過日子。
但是,於家這幾年都在走下坡路,也就是於誌寧還在朝中任職,要不然於家的存在感必然會更低。
所以,這一次李世民安排於誌寧與輔助李治,他非常的用心。
“太子殿下,雖然這個事情還沒有任何證據,但是長安城的勳貴世家,普遍都認為是楚王殿下的手筆。當然,《金瓶梅》這本書現在會越來越火熱,跟一些長孫家和高家的對手在背地裡推動,也是不無關係。”
於誌寧雖然年紀不小了,但是人老成精,看問題看的非常透徹。
長安城最近鬨哄哄的,於誌寧覺得不完全是李寬的安排。
畢竟,登州離長安城還是挺遠的,哪怕是有飛鴿傳書,李寬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指揮著長安城裡的局麵。
這種情況下,有其他勢力跳出來把水搞渾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那你說這種情況下,我應該站在誰那邊呢?”
李治很是糾結了問出了這個問題。
長孫無忌是他的舅舅,如今是他太子之位的主要支持者,當初他能夠成為太子,長孫無忌也是出了力氣的。
至於李寬,那就更加不用說了,那幾乎伴隨著自己成長的人物,對自己的幫助自然也不在話下。
可以說,李治內心裡麵是很不想看到楚王府跟長孫家在那裡鬥來鬥去的。
但是,這種事情,又豈是他想不想就能決定的呢?
“太子殿下,誰處於弱勢,你就支持誰!”
“啊?”
於誌寧的回答,顯然出乎李治的預料。
“於師,我有點不是很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反正沒有外人,李治倒是非常坦誠的跟於誌寧在溝通。
“太子殿下,您遲早是要登基成為大唐的主人。就帝王心術來說,平衡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勳貴還是外戚,但凡是有某一方麵太過強大了,帝王就有必要扶持一下另外一方。
否者朝中的權利就會脫離帝王的掌控,這對統治是非常不利的。曆朝曆代,出現權臣亂政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因為朝中的權利分配已經失衡了。
您隻要留意一下,不管是長孫無忌還是高士廉,都是曾經或者是現在的吏部尚書,這些年他們在朝堂中安插了多少人手?不客氣的說,大唐的朝堂,有一半的官員都算是長孫黨!
看來看去,如今也就楚王黨有實力跟長孫黨掰手腕了!楚王殿下不僅在文官之中有一批支持者,在武將裡頭更是支持者眾多,如今也就是缺少一些自己培養的中上層官員而已。”
於誌寧想要借著李治的勢,讓於家恢複到昔日的榮光,自然是不予餘力的在那裡出謀劃策。
“可是,舅舅在朝中的影響力,我是很清楚的。如今也就是還有房相、蕭相等人製衡他,假以時日,朝中就將成為他的一言堂了。但是就這一次的事情來看,長孫家是受害者,我們是不是應該幫舅舅一把呢?”
李治可是長孫皇後的小兒子,自然不想看到長孫家聲名狼藉的情況。
但是如果這個出手的人是自己二哥,那他就會變得糾結很多。
“凡事有因必有果!外麵有一種說法,楚王殿下會出手對付長孫家,要讓長孫家的名聲變差,是因為長孫家和高家的人先對楚王府的人動手的。微臣剛剛說過,楚王黨如今就缺少自己培養的中高層官員,在此之前,觀獅山書院的學員,哪怕是進入到了官場,普遍都還隻是一個胥吏,頂天了也就是做到了縣令這個級彆。
楚王殿下肯定是希望觀獅山書院的學員能夠在大唐的官場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所以親自跟陛下提議,把狄仁傑給安排到了藍田縣擔任縣令。微臣要是猜測的不錯的話,楚王殿下是把狄仁傑當成是未來的宰相來培養了。
我能猜到,長孫無忌和高士廉自然也能猜到,所以狄仁傑一到藍田縣,立馬就發生了兩起凶殺案,緊接著又有乞丐攔路強製乞討的事情傳出來。
不客氣的說,狄仁傑去到藍田縣之後的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長安城百姓聽到的藍田縣的消息比過去一年都還要多,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您的意思是,舅舅安排了人去藍田縣對付狄仁傑?”
李治經常去楚王府,對狄仁傑也算是比較熟悉。
說實在的,這是一個頗受李治欣賞的人物。
“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是我覺得八九不離十。很多時候,誰是某種事情最大的獲利者,那麼這件事情就最有可能是他推動的。很顯然,狄仁傑要是在藍田縣乾不下去了,楚王府伸向官場的一隻手就被斬斷了,這對觀獅山書院學員們在官場的發展是影響很大的事情。
而一旦這種事情成真,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是長孫黨一派,畢竟長安城中,敢光明正大的跟整個長孫黨過不去的,就剩下楚王黨了。”
“如果按你這麼說來,這次《金瓶梅》的事情,就是二哥在報複舅舅對狄仁傑下黑手咯?”
“沒錯!所以這件事,太子殿下您暫時不用說什麼,隔岸觀火就行。等到某方明顯處於下風的時候,你再站在另外一邊出出力就行了。
不管是長孫黨也好,楚王黨也好。如果他們的實力太過強大,那麼將來太子殿下您登基之後,就很難真正的掌控朝政。”
於誌寧可謂是不予餘力的在給李治講解做官的道理。
這些東西,看書本是絕對學不到的。
就像是後世很多的藝校,老師總是在課堂上告訴你,手藝高低是你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你們一定要好好的提升自己的本領。
而隻有一些真正關心你的老師,才會在私底下告訴你,其實人脈關係和出生,才是你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我明白了!多謝於師!”
李治隻是猶豫了一瞬間,立馬就接受了於誌寧的說法。
天大地大,他的太子之位最大。
為了坐穩這個位置,為了坐穩將來的皇位,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
曆史上,他登基之後所做的一切,其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李治,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懦弱,那麼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