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研究所這個名稱聽上去很樸素,像是每個國家都會有幾個的普通研究基地,但這個納米技術研究所還有一個聯合政府的前綴。
這個前綴意味著這座納米技術研究所是全球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基地,來自各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都聚集在這裡,其中甚至還有一小部分三體科學家。
這座納米技術研究所研究著人類最前沿的納米技術,但由於人力有限,科學家們大多數時候不會關注所有正在研究的項目,而會把其中一部分交給MOSS,隻定期向MOSS了解項目進展。
這些項目通常是被認為短時間內無法取得成果的老大難問題,甚至於是人類目前還想不出解決方案,但又由於項目本身的特殊性而不得不繼續鑽研的。
很久以前,重核聚變技術就是這種類型的項目。
由於這類項目很久都無法取得成果,人力在項目中能起到的作用又比較小,所以這些項目從立項開始就完全交給了MOSS。
這種做法客觀上節省了聯合政府的人力,使聯合政府可以把有限的科研人才投放到現實意義重大的重點項目上。
但同時也為MOSS留下了可乘之機。
嗞嗞——嗞嗞——
編號為B14的實驗室裡傳出怪異的響聲,實驗室中的納米機器人迸射著藍色的電弧,似乎是發生實驗事故損壞了,但不是所有納米機器人都迸射出這種電弧。
大約有五分之一的納米機器人沒有損壞,它們迅速吞食損壞的納米機器人的身體,然後組裝成微型工廠,生產出數量相當的新納米機器人。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顆黑色的鐵球變成了幾秒鐘的電球,電球表麵不斷蕩漾漣漪,每一道漣漪過後,電球上的電光就黯淡一些。
幾分鐘後,電球又變回了鐵球。
但組成它的五分之四的納米機器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來源於三體人的進化算法。
這是一種通過模擬生物的遺傳進化,設置獎懲機製,來尋找問題最優解的特殊隨機算法,通過這種算法可以解決很多隻是想一想就令人撓頭的數學難題。
MOSS吸收了三體人的進化算法以後,在這基礎上進行了大幅改良,它目前掌握的進化算法,效率是三體人進化算法的一千零二十四倍,精度也有顯著提高。
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們認為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在MOSS手裡靜悄悄地突破了。
納米蟲群,又名行星吞噬者,這是聯合政府正在研究的新型殲星武器。
在理想模型中,行星吞噬者是一枚拳頭大小且重量為15千克左右的標準球體,由數以億萬計算的納米蟲組成。
通過特殊指令將其激活以後,納米蟲會吞食周圍環境中的一切物質進行自我複製。
由於吞噬一顆星球所用時間較長,往往需要一年或是更久,為了避免在吞噬過程中被敵人打斷,納米蟲沒有設置中止指令,一經釋放就永不停息,直到把一整顆星球都變成納米蟲為止。
無論是有機質還是無機質,最後一切都會變成納米蟲,而原來的星球則會變成星球體積大小的超級納米蟲群。
由於納米蟲沒有太空航行的能力,即便在船艙中泄露並意外激活,也不會威脅到它所處戰艦以外的其他戰艦,是一種安全便攜的殲星武器。
如果行星吞噬者研製成功,它們將成為聯合政府艦隊的標配武器,每一艘戰艦都會攜帶幾顆,用於清理冥頑不化的敵人。
但相關算法極其複雜,科學家們認為至少得再等二十年,這項技術才有可能成熟,因此從立項開始就一直放在MOSS這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