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管用,不是重點。
朱元璋重點想知道的是,朱允熥好像懂得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是怎麼來的。
“皇爺爺,孫兒學來的。”
朱允熥想好了解釋,又道:“看的書多了,孫兒什麼都懂一些,又想通過研究事物的原理,得到新的知識,孫兒把這個叫做格物致知。”
現在這個時期,王陽明的爺爺可能都還沒出生。
格物致知這個詞,被朱允熥借用,變成是自己的了。
“格物致知?”
朱元璋還沒聽過這樣的詞,問道:“你又是從哪裡學來的?”
朱允熥說道:“來自《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實格物致知,最早可以追溯到《禮記》裡麵,是後人引申出這個成語。
格物致知最著名的,還是王陽明。
在明朝的時候,還是有科學研究的機會。
隻可惜,體製問題。
這些發展不起來,讓人歎息。
現在朱允熥回到大明,一切都將會不一樣了。
他會把科學,也發展起來。
大明不能沒有科學強國。
朱元璋當然讀過《禮記》,聽到朱允熥出口便是典籍,甚是欣慰,沉吟了片刻,道:“吉祥,你帶下去,找人試一試。”
“是!”
吉祥接過了,那一份製鹽方法。
鹽的製度,和財政有著直接的關係。
必須要重視起來。
朱允熥看到朱元璋還是重視的,也就不再強調這個了。
隻要他們知道製鹽的方法好用,成本低、產量高,那麼朱元璋的下一步,肯定是要對目前的鹽務進行改革。
完全不需要,朱允熥親自動手。
“你來得正好。”
朱元璋處理完了這些事情,又道:“過來幫咱看奏章。”
朱允熥想著,提了個建議道:“皇爺爺覺得太累了,可以找下麵的人幫忙看奏章。”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淡淡道:“咱好不容易,才把丞相廢了,掌握大權,你讓咱把權力分下去?”
這是肯定,不可能同意。
權力唯有抓在手裡,才是最安全的。
分散出去,一定不行。
比如以前的胡惟庸,豈不恣意妄為?
朱允熥解釋道:“皇爺爺,孫兒的意思是,讓他們看奏章,但不給他們權力,更不給他們俸祿,他們隻是單純的看,沒有任何決定權,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你這裡。”
“嗯?”
朱元璋聽了,微微一驚。
好像這個想法,值得試一試,應該也還行。
決定權在自己手中,可以不用把權力分出去,又能減輕工作壓力。
那些看奏章的官員,隻能單純的看,隻是他老朱的牛馬,連工資都不用發,再給他們一種,以後就是丞相的錯覺。
讓官員覺得,自己好像當了丞相,這不得很賣力地乾活?
似乎還行。
朱允熥又道:“皇爺爺在文華閣,設立一個內閣,把這些看奏章的人安排到內閣去,再從翰林院、國子監等,找一些能力還行的讀書人輔助他們。”
“不用給錢,也不用給權。”
“隨時換人,想換誰就換誰。”
“把他們當做我們朱家的長工,想壓榨就壓榨,不就行了?”
朱允熥還是真心希望,朱元璋可以不用那麼勞累。
那麼在未來,洪武三十一年那一道坎,說不定能跨過去,不用累壞了身體而駕崩。
“你這逆孫。”
朱元璋聽著是心動的,但怎麼也得矜持一下,又道:“想法一個接著一個,是不是想讓咱當一個昏君了?”
朱允熥看得出來,老朱不是真的生氣,笑道:“孫兒哪能讓皇爺爺當昏君?是你想太多了。”
“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