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結束後,朱允熥又跟隨老朱,到了文華閣內。
有的是政務,等著他們處理。
朱元璋還要教朱允熥,怎麼監國和當皇帝,想當一個及格的皇帝,朱允熥知道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
“如果你監國了,首先要做的是什麼?”
朱元璋突然問道。
朱允熥說道:“商稅。”
首先要做的,當然是和錢相關的,要從戶部入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要是沒有了錢,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朱元璋問道:“咱不是按照你提出的那個想法,改變了商稅。”
朱允熥解釋道:“皇爺爺是改了,但又沒有徹底改變。”
朱元璋來了興趣,問道:“你給咱說說,怎麼改。”
朱允熥想了想道:“首先在收稅方麵,存在著一些重複收稅的問題,最明顯的一種,是商人在蘇州的時候,進城出城交過一次稅,來到應天又要交一次,蘇州的交稅證明,應天的不承認,不僅應天,其他地方同樣不會承認。”
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古代的商人,每去一個地方,每過一個關隘,都得交稅,有些還是重複交。
上一個地方的,下一個地方會不認。
朱元璋不覺得有什麼,輕哼道:“商人地位低賤,經商得來輕輕鬆鬆,不事生產,多收一些稅怎麼了?”
朱允熥說道:“皇爺爺,商人的地位是不高,到處亂走還會破壞穩定,但商人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沒有商人,我們穿著的衣服哪來?所用的東西,去哪裡買呢?”
古人的小農想法,便是如此。
商人的地位,還不如工匠,主要在於對社會貢獻得不夠直觀。
大家看到的都是種地,而商人帶著貨物到處走,不事生產,走動的人多了又會帶來社會不穩定,這樣還能比農民有錢,以至於地位一直不高。
現在大明有令,商人是不能穿太好的衣服。
“錢,隻有流動起來,才能算是錢。”
“商人是不事生產,但並非無用,比如江南地區,若是沒有商人,那些蠶桑的百姓不就得餓死了?”
“孫兒要做的,是優化這些稅項。”
朱允熥的話,確實讓老朱陷入沉思。
其實道理,朱元璋都懂,但對商人,依舊存在偏見。
“還有很多商人,和朝廷勳貴、皇親國戚、官員有關係,甚至是他們家族裡的人。”
“這些人自持關係,能隨意不交,或者少交稅,也是不允許的。”
“會讓朝廷的國庫,收不上來錢。”
朱允熥又道。
對於這一點,朱元璋也是認同,道:“這點必須得改。”
朱允熥繼續說下去:“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皇爺爺現在的稅課司,是歸戶部,錢也是歸戶部管,至於怎麼用錢、做賬,全部是戶部負責。”
朱元璋不解地問:“這有何問題?”
朱允熥解釋道:“問題大了,無論什麼,全部是戶部自己決定,比如之前的趙勉,那麼錢怎麼用,如何收稅,如何做假賬,戶部內部隻要商量好了,再瞞著皇爺爺,那麼大明國庫的錢,不就任由他們為所欲為?”
此言一出,朱元璋臉色一沉。
確實如此。
“趙勉在戶部那幾年,皇爺爺根本不知道戶部有問題。”
朱允熥又道:“按照孫兒的想法,是要把這些分開,收稅的不歸戶部,直接歸朝廷,歸皇爺爺負責,做賬和管錢的分開,雙方互相監督,而不是讓戶部尚書一個人,徹底包攬一切。”
說完了,他看向朱元璋,又道:“孫兒隻是隨便提一下這些淺薄的想法,如果有什麼不對,還請皇爺爺指證。”
隻見朱元璋沉思良久,歎道:“不,你說的,都是對的,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