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不計較這些細節,道:“李景隆說過,東莞伯一句話,就能從廣東調三十艘船北上。”
何榮身子一震,覺得殿下找自己,應該是為了戰船的事情。
他聽說過,朱允熥擴招海軍。
目前缺的,正是戰船。
朱壽還在到處征集商船,用來改造戰船。
“臣可以為殿下,也湊出三十艘可以出海的船。”
何榮知道不能沒點表示,躬身又道:“臣和其他公侯,準備一起組商隊出海,他們非要讓臣拿出商船,臣也迫不得已,最多再拿三十艘,太多的話,嶺南當地的人,就覺得臣不厚道了。”
六十艘船,仿佛是他的極限。
至於是不是真的極限,朱允熥不清楚,但也不深究真假。
要船,不過順手而為。
想到朱壽征集戰船,進展不算順利,鄭和的船塢,還在購買木材,就想著可以從何榮身上入手。
至於朱壽為何,不找何榮?
肯定是私底下找過。
但朱壽還不夠資格,能從何榮的手裡要到船隻。
他還不是朱允熥。
“三十艘船,那我收下了。”
朱允熥滿意道:“我代替大明海軍,多謝東莞伯大義。”
何榮恭敬道:“殿下不必客氣,海軍強大了,就是我們大明強大,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朱允熥又道:“我傳東莞伯進來,其實是為了另外一件事。”
何榮:“???”
你讓我進來,不是為了找我要船隻?
怎麼不早說啊!
可是,何榮已經答應了,那就撤不回。
隻能繼續不要臉地,去問那些海商要船,實在沒辦法。
何榮問道:“請問殿下,還有何事?”
朱允熥道:“聽聞在南方地區,宗族勢力很強,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宗族聚在一起,可以決定很多事情,對吧?”
這個是實情,何榮也不否認,點頭道:“是的,尤其粵東。”
朱允熥說道:“我也不是要對他們做什麼,而是我要進行商稅改革,這件事你是知道的,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回去,給他們做好思想準備,配合我們的稅課司。”
停頓了下,他補充道:“你讓他們,不要擔心付出,因為我接下來,還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好處。”
何榮又問:“什麼好處?”
朱允熥道:“如今海外貿易,大勢所趨,廣東最近南洋,位置得天獨厚,我準備在廣東成立一個專門的市舶司,專門負責海外貿易,再把資源整合,一起賺大錢,當然了,應該交的稅還是要交的。”
“海上的海盜,大明海軍負責。”
“大明海軍不僅能為他們,打開南洋的市場,正大光明地出海經商,還能為他們,開拓更西方的市場。”
“把南洋以西,很多海商不敢去的地方,那些海外商人全部帶回來,買我們的東西。”
“隻要他們願意配合,未來絕對不會虧。”
朱允熥說完了,再往何榮看去。
如今的海上技術,海運條件,還是很有限的。
很多人出海的極限,也就南洋等地,或者到達印尼那些地方。
再遠的,比如過了馬六甲,去南洋西邊,有能力去的人就不多了,這種情況直到鄭和下西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