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宮後,朱允熥心情終於好多了。
朱元璋還是挺懂得安慰人,帶朱允熥出去散心,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趙姝和徐妙錦她們很貼心,姐姐妹妹們也安慰了一會,讓朱允熥心情緩過來了,又要繼續處理政務。
時間過得很快,科舉快要來了。
朱允熥早就把試題確定下來,送回去給禮部的人。
在京城考的科舉,名為會試,有資格進京考試的,都是各省舉人。
除了會試,還有縣試、府試、院試等地方各級考試。
以及省級考試鄉試,隻有過了鄉試的讀書人,才有資格進入京城參加會試。
現在的科舉,除了京城的會試,還有所有地方的考試,都會一起同步進行。
會試和地方的試題,又是完全不同。
考試開始前夕,朱允熥還能看到數不清的文書,不斷送進來,給他彙報各種情況。
科舉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下麵那些文官對此極度重視,不斷給朱允熥上奏彙報,或者提出建議。
“這幾天的政務,基本都被科舉充斥!”朱允熥不由得吐槽說道。
楊士奇笑道:“因為科舉,除了是讀書人的盛事,還是他們拉幫結派的一種手段,所以特彆重視。”
朱允熥問道:“此話怎講?”
楊士奇說道:“比如臣是江西人,那麼江西的讀書人,特彆是比較有名氣、有才華那些,進京之後首先會去拜訪江西的官員,即使是臣也收到了幾份拜帖。”
雖然他不是朝中重臣,但他是皇太孫殿下身邊的人,有些時候比朝廷重臣的身份還重要。
有人會給楊士奇送拜帖,也是正常情況。
聽了楊士奇的話,朱允熥便明白什麼是拉幫結派。
每個不同地區的讀書人,肯定都會找到那些,對應在宮中當官的官員抱大腿。
楊士奇又道:“這樣做,除了是地方讀書人報團,能在京城過得更好,而那些有名氣有學問的讀書人,還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賞識,得到更好的成績和名次。”
朱允熥可以理解,楊士奇的這一番話。
地方抱團,是正常現象。
雖說科舉公平,但又不一定是完全公平。
楊士奇繼續說道:“不過這種情況,南方的會比較多,北方的較少。”
朱允熥說道:“朝中的官員,南方的最多。”
楊士奇點頭道:“是的!北方的讀書人在以前被蒙古人殺得太多了。”
朱允熥尋思著問道:“你認為,科舉會不會出現南方的太多了,而北方的一個都沒有,從而傳出鬨劇的情況?南方認為北方不行,北方又會認為南方舞弊!”
楊士奇鄭重道:“若是按照如今的趨勢,長此以往,早晚會如此,殿下高瞻遠矚!”
對於朱允熥已經能想到這種可能,楊士奇佩服不已。
朱允熥隻不過是對曆史,有了提前的預知。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楊先生認為該如何?”朱允熥又問。
“北方讀書人在學問方麵,確實不如南方。”
“但北方並非沒有能人,他們的文章以務實為主。”
“奈何閱卷的不喜歡務實,因為大部分的閱卷官員,都是來自南方。”
“他們的文章,重視詞藻,其實也說不上偏私,隻是標準不一樣。”
“要把南北標準變成一樣,又不好處理,因為南人的文章確實寫得更好,這樣南人就會認為不公平,而要大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