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科學學堂。
郭勝他們全部都在,耿璿還沒有回去南洋,因此陶誌學也還在,沒有那麼快出發。
他們看到朱允熥來了,一起出來行禮。
朱允熥問道:“之前我和你們提到的水泥,你們做得如何了?”
水泥的技術,他還記得一些。
但不全。
從鳳陽和宿遷回來後,他把水泥的原理,先給他們說一說,接下來的一切研究,就是他們負責,他好久沒有過問了。
姚廣孝說道:“回殿下,還是差了點。”
他們帶朱允熥,來到那些用來試驗的水泥麵前。
陶誌學解釋道:“具體差了點什麼,我們暫時沒辦法發現,但做出來的水泥,硬度不夠,即使混合了砂石,但還是不太行。”
地麵上擺放著一些水泥粉末,還有用水泥製造出來的石板。
陶誌學讓人豎起一塊石板,用錘子錘了一下。
還沒有怎麼用力,石板便中斷了。
看上去,很不堪一擊。
硬度根本達不到,朱允熥想要的結果。
朱允熥說道:“確實還差了點。”
其實差的,太遠了。
郭勝說道:“具體的改進方法,我們還在研究,但殿下想要用這些來治水,短時間之內是做不到的。”
朱允熥說道:“如今過了雨季,最好是在這一兩個月之內做出來,再送去給工部,但……你們還是儘力而為吧!”
他也沒打算,讓他們太趕去做。
能做出來是好的,若是做不出來,就當是積累經驗,以後早晚也會做出來。
他們一起說道:“是!”
朱允熥問道:“你們暫時還有沒有,比較短缺的東西?”
他們一起搖頭。
目前能有的,已經足夠了。
主要還是武器的研究,但需要的礦石,目前很充足。
精準度更高的迫擊炮,他們已經做出來了,開始送去雲南給沐春,大的問題基本沒有,小的問題他們可以自己解決。
看到他們暫無其他,朱允熥便放心了。
不過最辛苦的,還是姚廣孝。
不僅要處理這裡的事情,還要當幕僚,出謀劃策,治國理政等,在僧錄司上還掛了職位。
按照朱允熥的說法,是能者多勞。
離開了科學學堂,朱允熥想著既然出來了,那麼到船塢那邊也走一走,看看船塢目前的情況如何。
鄭和出海了,不在船塢。
他把任務交給下麵的人。
朱允熥來到船塢的時候,現在船塢內的人,全部出來跪拜行禮。
可以看到在船塢內,已經有五艘寶船,正在努力建造之中,那五百個倭人還在,繼續充當船塢的苦力乾活。
現在造出了兩艘寶船,朱允熥又有足夠的資金、原料等支持,工匠們的經驗豐富了,現在的生產製造速度快了很多。
可以同時製造,五艘寶船。
這就是他們產業進步,最明顯的體現。
看到船塢的發展,越來越好了,朱允熥甚是欣慰,再問一問他們,還需不需要木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