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找了一條,科學的道路。
這是朱允熥想不到的結果,對於曆史上的朱高燧,具體怎麼樣,他沒多少印象。
但是這三個熊孩子,都有想做的事情,這是好事,對朱棣也能有個交代。
何況這裡有姚廣孝在,朱高燧肯定沒事。
朱允熥問道:“大師讓我來科學學堂,有什麼要給我展示的?”
這段時間裡,他們肯定又有科研成果。
這才是重點的。
大明的科學,也要一步步發展了。
姚廣孝說道:“殿下,這邊請!”
他們一起,走進學堂,但不去打擾郭勝講課,而是來到後院。
這裡有一片,用水泥沙石鋪成的地麵,和其他泥土顯得格格不入,其他人可能還看不出問題,但朱允熥隻需要看一眼,便明白這是什麼。
“水泥做好了?”
朱允熥馬上回頭,往姚廣孝看去。
姚廣孝微微笑道:“回殿下,全部做好了,水泥難度不算太大,之前隻是還差一點,沒能取得突破。”
現在有了突破,一切都容易了。
朱允熥說道:“我想試試硬度。”
姚廣孝說道:“來人,拿錘子過來。”
馬上有人,搬來了一個大錘。
還有人掄起錘子,用力砸在混泥土地麵上,砸了好一會,才能把表層砸開,露出裡麵的砂石,當然還有縱橫分布的鋼筋。
朱允熥笑道:“鋼筋都用上了?用在這裡,浪費了。”
現在的鋼筋,當然沒有後世那些,螺紋鋼等堅硬,但是也能用了,比沒有要好。
姚廣孝說道:“隻是用來測試,所以用在這上麵,殿下說得很對,隻要用上鋼筋,將會更堅硬,也更有韌性。”
那是肯定的。
其實大明的技術,也不算差。
隻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方向,以及古代的體製,不支持他們發展技術搞科研。
朱允熥給了他們這個機會,把科學的種子種下來了,他們的進步和突破,可以說立竿見影,很明顯地呈現出來。
姚廣孝又道:“我們用這種水泥,去測試過建造大壩,十分牢固。”
朱允熥問道:“宋禮知道了嗎?”
宋禮就是之前,工部尚書楊伯成推薦的人,一個擅長水利的高手。
北伐之前,朱允熥授權宋禮治水。
最近回來也看到過,關於宋禮的奏章,目前正處在疏通河道的階段。
河堤也加固了,但依舊是用老方式加固,也幸好今年的雨季沒有太可怕,不會發大水,整個大明風調雨順,暫無問題。
楊伯成說道:“他知道了,殿下回來的前幾天,就從我們這裡,帶走了三十多車水泥前去治水,隻不過水泥不容易保存,一旦遇到點比較潮濕的天氣,很容易結塊,放久了也會結塊。”
這一點,確實如此。
朱允熥說道:“用多少,生產多少,儘快用完。”
從水泥的特性來看,也隻能這樣了。
朱高燧問道:“你們看完水泥沒有?快去看看我的成果。”
朱允熥疑惑地看向朱高燧,問道:“你小子,能有什麼成果?”
再看這個熊孩子,就是過完年南下,才加入科學學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