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當然不指望從蔣顯鄧良二人口中問出什麼來。
他就是單純的心情不爽,通過鞭笞這兩人發泄一下。
把二人打的半死後,就讓他們滾蛋。
之後在跟丘建的商討中,鐘會得出了一個結論。
此弩威力如此的巨大,定然是犧牲了射程。
隻有在短距離內才能造成如此恐怖的傷害。
同時鐘會還推測,此弩上弦應該非常困難,畢竟要達到這麼厲害殺傷效果,肯定是作出了非常多的犧牲。
鐘會的推測,對了一半。
那就是床子弩的裝填、發射確實很費功夫。
薑維打造的床子弩,需要進二十人同時操作,才能射出箭矢。
但猜對這一半,於事無補。
猜錯的那一半,會讓鐘會付出幾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代價。
如此又過了半日,鹽亭方麵的援兵也到了。
從鐘會大軍的東側,對曹軍發起了攻擊。
好在鐘會已經有所防備,導致蜀軍的攻勢沒能取得太好的效果。
雙方進入了對峙階段。
可話說回來,幾萬兵馬,被幾千援兵打的隻能相持,這也未嘗不能說是一種失敗。
就在鐘會準備繼續打蔣顯鄧良二人出氣的時候,劍閣方麵傳來了好消息。
放棄攻打德陽亭的衛瓘,帶著萬餘兵馬順利回到了劍閣,把蔣斌的兵馬擋在了劍閣之外。
同時長安方麵也收到了鐘會的求援信。
在請示了位於洛陽的司馬昭後,長安一萬五的預備隊,也正式投入到了滅蜀戰爭之中。
當然,隨著長安預備隊的加入,曹魏朝堂上對於鐘會的彈劾就沒有停止過。
幾位老臣甚至要求鐘會撤兵,停止這場無意義的戰爭。
最終司馬昭作出了妥協,表示再給鐘會一個月的時間,如果還是打不下來,那就撤兵,同時撤銷鐘會的官職,甚至就連他的爵位,也會考慮褫奪。
就在這時,東吳方麵也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由陸抗帶領的“援蜀”軍隊,已經抵達了興山一帶,目標是上庸郡。
司馬昭立刻調派兵力前往增援。
好在陸抗的作戰風格跟他爹陸遜差不多,都是重防輕功。
曹軍大部隊抵達上庸後,陸抗就沒有繼續前進,而是將兵力囤積在房城一帶。
東吳雖然打出來的旗幟是“援蜀”,但本質上還是想要通過這場的戰場,給自家撈點好處。
這點從正史上也能看出來。
劉禪投降後,東吳方麵就立刻打起了永安的注意,如果不是碰見了羅憲這麼一個猛將,隨便換個將領,永安都會被陸抗拿下。
到時候整個巴東郡,也將被劃入東吳的版圖。
隻要占據了永安,曹魏即便得到了益州之地,也沒辦法順著長江攻打東吳。
現在蜀漢沒有投降,東吳方麵肯定不能永安下手。
那麼距離永安最近的上庸,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雖說這個舉動被司馬昭識破,但東吳也算是牽製了曹魏的兵馬,讓他們沒有辦法攻破永安,從東麵進入益州。
主戰場,依舊在蜀漢的梓潼郡。
沒有了“後顧之憂”,鐘會決定畢其功於一役。
除了防備東麵蜀兵的一萬兵馬外,其餘兵馬全部投入正麵戰場,力求在五天之內,攻克梓潼縣。
當然,這也跟糧草快要耗儘了有關係。
蔣顯鄧良二人外出征糧,也確實征回來了一些,但遠沒有達到鐘會製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