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穿越之前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曆史資料,
並結合後世眾多曆史學家的深入研究和推斷,最終得出結論:
章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
首先,章邯與王離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將帥不和,
章邯雖然被秦二世任命為上將軍,統領大秦全部軍隊鎮壓叛亂,
但在此之前,章邯僅僅是負責監督刑徒勞作的少府官員,
除了其麾下的刑徒軍,章邯在軍中壓根沒有威望。
就是這樣一個原本地位並不高的人,突然間被提拔為上將軍,並直接接管了王離所統帥的秦國勁卒——長城軍團。
對於這一安排,王離自然心中不服。
王離出身於秦朝的將門世家,其家族在軍事領域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卓越的聲譽。
在蒙恬去世後,王離更是順理成章地接管了令人矚目的大秦三十萬長城軍。
這樣的背景使得王離難免會有些心高氣傲,對章邯的突然爬到自己頭上感到不滿。
當秦軍包圍巨鹿城後,王離便以大軍糧草運輸不便為理由,主張派遣使者去勸降趙王歇,
或者采取速戰速決的方式迅速攻下巨鹿城。
然而,章邯卻對王離的這一策略持有不同意見,由於兩人在戰術上的分歧,他們之間的隔閡變得愈發顯著。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項羽會派遣英布去切斷甬道後,
章邯並沒有立刻率領大軍趕往巨鹿增援。
相反,章邯選擇了收縮兵力,並退守到了棘原。
按常理來說,章邯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將領,不應該犯下如此致命的錯誤。
畢竟,在這種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稍有延誤就可能導致戰局的逆轉。
這其中很可能包含了章邯想要借機敲打王離的心思,
然而,章邯顯然低估了項羽的實力,
項羽不僅擁有兵家兵勢,更是一位絕頂的帥才。
他敏銳地察覺到了章邯的這一致命失誤,並果斷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在項羽的精心策劃下,他率領著楚軍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地對王離的二十萬大軍發起了攻擊。
最終,項羽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地全殲了王離的軍隊,創造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還有一種可能是,
章邯采用了經典的“圍點打援”戰術。
他將巨鹿作為一個誘餌,故意讓王離的軍團圍困巨鹿,而自己則率領大軍在巨鹿以南一字排開,給敵軍創造了進攻的機會。
章邯的打盤是,隻要各路諸侯軍敢前來攻打圍困巨鹿的王離軍團,
他就能夠迅速率軍支援,從而將這些諸侯軍一網打儘,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的反秦勢力。
這也能解釋得通了為何章邯不同意王離的速戰速決策略!
可惜的是,章邯怎麼也不會預料到,賊軍中會出現項羽這般果斷和勇猛的猛將,
也沒有想到王離的二十萬大軍會如此之快便被全殲。
最終,章邯不僅失去了王離的二十萬大軍,還讓自己陷入了被動的局麵。
這一圍點打援的陽謀堪稱完美,毫無破綻可言,
然在絕對強大的實力麵前,任何陰謀詭計都顯得蒼白無力,微不足道。
鹹陽宮大殿內,氣氛凝重,
邵俊麵帶戲謔之色,嘴角微微上揚,似笑非笑地看著閻樂,反問道:
“若是將上將軍押回鹹陽治罪,閻愛卿認為何人能夠接替上將軍的職位?”
閻樂聞聽此言,心中暗喜,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關東的那些叛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草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