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死後,百姓們都傳說有成千上萬的燕子為這位皇子送葬,顯然對他的遭遇很同情,但是不得不說,景帝這種做法,才是確保大漢長治久安的法子。】
【雖然殘酷,但為了大漢,劉啟可以舍棄這個兒子。】
【這就是為什麼說劉家的刻薄寡恩反而更容易出明君,因為政治本身就是這樣殘酷的一件事,這意味著劉家的皇帝,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事情。】
【同時,不會被感情左右,他們是冷酷的政治機器,凡是危害到大漢的,都應該儘數抹消。】
漢景帝劉啟抱著劉徹,眼神晦暗不明的看著天幕,小小的劉徹也從不會為自己那位長兄的死難過。
父子二人在此刻仿佛合二為一,冰冷的審視著每一個大漢的臣子。
已經登基的漢武帝劉徹更不用說,劉榮的死對他來說沒有絲毫觸動,這是維護大漢穩定的必經之路,他和他的父親,都很清楚。
原本還在為臨江王劉榮哀思的百姓沒想到這一層,他們眼中對他們好的就應該活著,皇家也應該有兄弟父子親情。
可沒想到,皇帝的做法竟然是因為這個理由!
為了大漢的穩定,為了他們能夠有更安穩的生活。
“臨江王,你好好的去吧,俺們會祭拜你的!”
百姓們仿佛知道了皇帝內心的痛苦,再也沒有百姓因為劉榮而罵劉啟冷血無情了。
秦始皇看向自家的太子扶蘇,暗中搖搖頭,算了,扶蘇可當不了劉家那種皇帝。
【劉榮身死,劉徹的太子位也就穩了,大漢的江山也就穩了。】
【九年後,病重的劉啟支撐著病骨,堅持為年僅十六歲的太子劉徹加冠,隨後溘然長逝,漢武帝,這位大漢的掌上明豬,終於走上了曆史的舞台,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大漢至高無上的皇權神器。】
【起初的劉徹年輕,權力根本不在他手中,相比起年輕的天子,他的祖母竇太皇太後才是大漢的主人。】
【竇太皇太後堅決維護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的政策,誓要將黃老學說維護到底,態度十分的堅決,絲毫不願意有所改變。】
【劉徹卻有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高傲的雄主,他認為大漢的積累已經足夠,匈奴頻頻擾邊,隻能靠和親獲得短暫的和平,已經讓他十分不滿。】
【他想要反攻匈奴。】
【同時,黃老學說的盛行雖然穩定了漢初的局麵,但是天子高居廟堂,無為而治的國策讓漢文帝和漢景帝將鑄幣權下放給了民間,這導致當時的漢朝,經濟十分混亂。】
【沒有統一的貨幣,不同的貨幣之間含銅量區彆過大,已經開始嚴重影響大漢的朝政。】
【劉徹想要改變這種局麵收回鑄幣權,同時增強大漢軍隊的實力,所以相比起黃老學說,他更欣賞儒家學說。】
“謔,你小子,竟然看不起朕的黃老學說,還想改成儒家治國?挺有本事啊!”劉啟笑眯眯的揪著兒子的肥臉頰。
小劉徹使勁兒甩甩,沒甩掉,隻能鼓著臉被捏:“徹也不知道後來的自己怎麼想,不過從結果來看,儒家還不錯?”
“繼續看吧。”劉啟笑著放下手。
儒家啊,被改了?
聽見儒家幾個字,秦朝儒家們身體一振,大漢竟然是儒家占優?
公子扶蘇麵色複雜,不是說儒家治國不可取嗎?為什麼大漢最富盛名的千古一帝竟然會推崇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