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曾被漢武帝三次問策,被稱為天人三策,他將皇權與神權聯係在一起,講究天人感應,從此,皇權在神權的渲染下,具備了更加神聖且神秘的意義。】
【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不過這個想法並沒有被劉徹真正采納。】
【劉徹采取了“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方法,將儒學提升為官方學派的同時,保留了諸子百家的學說。】
【而在實際的治國實踐中,劉徹發現法家思想更加有用,於是劉徹將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糅雜並用,形成了一套“霸王道雜之”的“漢家製度”。】
【這套製度被後人歸納為“陽儒陰法”“外儒內法”,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都是這個政治基礎。】
【儒家將法家並入了自己的核心思想,在外用“仁”“德”“禮”等儒家思想教化百姓,製度上則是采用了以法治國。】
【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隻是把這些東西都合並了儒家思想中。】
{瞧瞧,還是咱們政哥有遠見,最後還是得靠法家!}
{德本刑用,德主刑輔。}
{罷黜百家,根本不就是禁錮思想嗎?}
{樓上,你來真的?}
{樓上彆跟他一般見識!}
{漢朝太早了,就算是不罷黜百家,科技也發展不起來!}
{百家中最實用的就是墨家和農家吧,但是就算是他們,也是以發展學說為主的!}
{儒家這個時候可是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的,外儒內法在當時可是最合適的思想了!}
{禁錮思想那都是宋之後明清時期的事情了,可不要去怪人家董仲舒!}
{儒家其實也有進攻性,就是有點被動,被人打了才反擊。儒家可是說過:“十世之仇猶可報乎?雖百世可也。”}
{老祖宗:記仇!}
{生死看淡,不服就乾!}
{公羊派是吧!}
公子扶蘇沒想到,天幕上說的儒家治國,是這麼個治法,這不就是披了一層儒家的外衣,內核還是法家嗎?
“大人猜到了?”公子扶蘇眼眶微紅。
嬴政上前虛扶著自己的長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能夠被稱作顯學,或者說能在諸子百家中排名靠前的,都被各個國家試用過,儒家和墨家,其實早就出局了。”
“後世能夠采用儒家治國,還是能夠治理成千古一帝的,儒家怎麼可能不做出改變!”
秦朝那些原本聽到儒家治國歡呼雀躍的儒生們不說話了,這,這哪裡是他們想要的?
他們心中重用儒家的明君漢武帝,把儒家的內核都改了!
旁邊其他學派的人幸災樂禍地看著儒家子弟,讓他們這群家夥口嗨!
看,被創到了吧!
儒家弟子們不想被人看熱鬨:“哼,那也比汝等被罷黜強!”
“你儒家都不是儒家了!外儒內法,不如直接並入我法家算了!”
“法家被儒家吸收了!”
“你!”
“儒家被改了核心!”
“法家被儒家吸收!”
“儒家被改了核心!”
“法家被儒家吸收!”
.......
車軲轆話說了半天,法家和儒家的學子們互不相讓,最後在大街上當街打了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