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壽山就是明朝皇帝們死後的聚居地,明朝總共十六位皇帝,十三位都在這裡呢!】
【明朝皇陵能夠保存得這麼完好,除了年代近之外,還有就跟清朝皇帝有關了。】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人入關,他們是少數民族,人數上比漢人要少,雖然清朝是滿人皇帝,但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可不是一個小小的遊牧民族能夠撼動的。】
【所以,清朝皇帝也隻是保留了一部分滿族的傳統,最終還是被我們漢化了!】
唐欣欣說的眉飛色舞,看得出來她真的很高興。
{這倒是,就算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差點被吃絕種,最後那些入關的遊牧民族還是選擇了漢族文化。}
{不是還有一個叫什麼來著,劉淵!這可是個匈奴人,建的政權叫漢趙!}
{北魏也是,這是鮮卑族,也是很積極的推行漢化政策!}
{劉淵好像還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人來著!笑發財了家人們!}
{漢族文化兼收並蓄!斜眼笑.jpg}
{沒錯!把這些都兼收掉!}
冷不丁被提到的漢高祖劉邦聽的一愣,接著大笑出聲:“哈哈,好!劉淵這個子孫乃公認了!匈奴人叫朕祖宗哎!這誰能拒絕!”
【友友們說的很對,所以,滿族當然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朝吸收的漢族文化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向漢族靠近,清朝後期,就連皇帝都不會滿語和蒙語了!】
【再說回來,為什麼說清朝皇帝貢獻很大呢?這是因為清朝的皇帝們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也為了安撫漢人,在處理朝政的閒暇之餘,祭祀明朝皇帝、拜謁和修繕明朝皇陵,成為了清朝皇帝經常乾的事情。】
【現在明朝這十三座陵墓,完全開放的隻有四座,朱棣的長陵、朱翊鈞的定陵、朱載坖(ji,四聲)的昭陵和朱厚照的康陵,以後友友們投到了,我們可以再看看其他的幾座陵寢!】
【長陵作為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的首陵,整個明十三陵都是由朱棣開始規劃的。】
【當當當,後麵這道紅色的像是城樓一樣的門,就是明十三陵的總門戶——大宮門,從這裡開始,就都是明陵的範圍了。】
【這上麵三個門,中間是皇帝死的時候棺槨走的,東側是皇帝拜謁皇陵走的,西側自然就是大臣們走的了,從一個進門就能看得出來,皇家的規矩有多麼森嚴。】
【進去之後,就是一條長7.3公裡的神路,神路兩邊的樹還挺多的,不過看這整齊度和粗細,估計是後世種上的。】
唐欣欣一邊走,一邊拿著手機給觀眾們左拍拍,右瞧瞧,走的十分悠閒。
畢竟要走好久,還是慢慢來吧。
【看前麵!有座紅色的建築,我記得這裡應該是放置朱棣的神功聖德碑的地方,就是碑亭。】
【哇哦,這可真是肉眼可見的高大!之前景泰陵的那個根本就不能比!裡麵的神功聖德碑也好高!】
【讓我看看上麵寫了啥!】
唐欣欣拿著手機往上拍,試圖讓網友們都看見上麵的字。
【正麵的字都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刻的,後麵也滿是字,不過這些字就不是明朝的了,友友們可以猜一下這是誰刻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