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本來就是文臣出身,文治對他來說得心應手,而自己的哥哥趙匡胤在文治上也不差,並且在軍事上的實力更強。】
【趙光義心心念念的想要超越自己的兄長,想要做到唐太宗那般,即便是弑兄逼父上位,也能得一個千古明君的好名聲。】
【文治上已經努力過了,那麼軍事上當然也要秀一把肌肉。】
【當時的宋朝還算不上是一個統一的王朝,隻能是個割據一方得勢力罷了,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收複了眾多國家和土地,但是當時與北宋並立的國家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說北漢,再比如說拿到了燕雲十六州的遼國。】
【趙光義心想,自己如果能夠拿下北漢,再把趙匡胤一直想要卻拿不回來得燕雲十六州收複,是不是就能超越自己的哥哥了呢?】
【而當時的宋朝,雖然說已經經曆過了趙匡胤對於武將的打壓,但是從亂世中打出一片天的軍隊是沒有什麼損傷的。】
【趙匡胤作為衝鋒在第一線的將軍,心中很是清楚遼國的強大,明白自己可能短時間內是拿不回燕雲十六州的。】
【所以,趙匡胤雖然一直都在努力練兵,但是他對這件事的態度相對來說有點消極,趙匡胤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訓練兵士,增強軍隊的實力,武力奪回燕雲十六州。】
【若是實在是打不回來,那麼就要想辦法用贖買的方式拿回來!】
【為此,趙匡胤像一個屯屯鼠一般省吃儉用,還在國庫中單獨開辟了一間庫房,有錢就往裡麵猛猛存!】
【但是趙光義就不這麼想了,他覺得燕雲十六州,他必拿下!】
【所以,《宋史·太宗本紀》讚曰:“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誌。”】
【讚揚趙光義是一個誌向遠大的人,他英明睿智,果斷沉穩,有收複天下的大誌向!】
【但是這個事吧,有誌向是好事,但是光有誌向也沒什麼用啊!】
【最終還是要靠軍事實力說話的。】
【所以,柿子先挑軟的捏,趙光義磨刀霍霍,先對著相對來說比較弱,還是遼國的附屬國的北漢出手了。】
【既然自家哥哥趙匡胤在打仗的時候一直是身先士卒的,那麼趙光義覺得自己也不能落後,所以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趙光義禦駕親征,率領軍隊直攻太原。】
【趙光義還算是比較有頭腦的,在進攻北漢的時候,估計是沒有瞎指揮的,行事很有章法,先擊敗了來支援北漢的遼國小股軍隊,最後才攻下了太原。】
【滅亡北漢這件事,看似小,其實對於北宋來說,還是挺重要的,不僅鼓舞了士氣,還讓北宋的政權徹底變得名正言順。】
【因為北宋的政權來自於後周,而後周的政權來自於後漢,後漢分成了兩部分,其中北漢這一部分,一直都是以正統自居,現在北漢被滅,從禮法上來說,北宋終於完整的接過了上一個朝代的權柄。】
【但是,趙光義真的就這般厲害嗎?出手就能滅亡北漢?】
【當然不是,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多年,北漢這根眼中釘自然是被趙匡胤打過的。】
【趙光義時期的北漢,早就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和強大,隻是個奄奄一息的落日之國。】
【也就是說,趙光義相當於摘了趙匡胤的桃子,等他哥把人打殘了,他去收拾戰局了!】
{摘桃子?}
{你要是不把你哥弄死,你哥自己也能滅掉北漢!}
{北漢不僅是宋朝皇權的來源,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割據政權!}
{雖然這事趙光義乾的確實不怎麼地道,但是滅掉北漢,就相當於是重新統一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