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間就是這樣,之前宋遼之間交好百年,也敵不過永恒的利益。】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鄭允中和童貫二人出使遼國,更加深了遼國弱小不堪的印象,此時的遼國也是民不聊生,遼國人自己都不向著自己的國家了。】
【遼人馬植一心想要封侯拜相,但是在遼國,他根本沒有機會,所以在得知宋國有使者到訪,興奮的馬植連夜拜見了童貫,為大宋獻上了滅遼之策。】
【童貫等人也知道趙佶的想法,接見馬植後大喜,將馬植帶回了北宋。】
【馬植上書給宋徽宗趙佶,北宋的君臣們分析遼國現在的境況之後,認為此次遼國毫無疑問的會消失在中原大地上。】
【但是北宋的君臣們自家人也是知道自家事,宋朝什麼最嚴重,那就是三冗問題,“冗官、冗兵、冗費”,北宋的軍隊確實不少,但是戰鬥力根本不行!】
【單憑自己可能還滅不了遼國啊!那他們怎麼才能拿回燕雲十六州呢?】
【大聰明的北宋君臣們想到了一個引狼入室的好辦法,那就是聯金攻遼!!】
【一個國家不行,那就兩個一起上!】
【宋徽宗趙佶派遣使者乘船渡海,繞過遼國前往東北地區,與金國聯盟,密謀一同滅亡遼國。】
【這個時候北宋隻是有這個想法,跟金國之間雖然沒有談攏,但兩國的互通有無也帶了好處,宋金之間的關係開始突飛猛進。】
【宋金之間數次互相派遣使者,商議結盟事務,直到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金雙方終於談妥了聯盟,商定夾攻遼國。】
【遼國的南京燕京由宋朝攻取,而距離金國更近的中京大定府則是金國負責進攻。】
【雙方在打仗之前就已經商議好了如何瓜分遼國。】
【燕雲地區儘歸宋朝,為了補償金國在地盤上的讓步,北宋需要把原來給遼國的歲幣,全部轉送給金國。】
【這個聯盟被稱為海上之盟。】
【北宋的君臣們想的很好,但是在真正執行這個計劃的時候,卻出了差錯,宋金確實夾攻遼國了,但是由於北宋政治腐敗,軍隊的戰鬥力低下,所以在進攻遼國燕京的時候,根本就不能戰勝遼軍。】
【北宋接連進攻燕京兩次均以失敗而告終,另一邊的金國卻高歌猛進,不僅打下了中京大定府,還一路打到了南京燕京。】
【等到宋金雙方的軍隊一碰麵,金國就看出問題來了。】
【北宋這邊烏泱泱的幾十萬大軍,結果一點戰鬥力都沒有,連個小小的燕京都沒能拿下來!】
【金國覺得,可以試探一下宋朝了。】
【之前商定好要把燕雲地區儘數交給宋朝,但那是在宋朝打了勝仗,為遼國滅亡出了一份力的情況下,而現在,整個遼國基本上都是金國打下來的,那憑什麼還要按照約定辦事呢?】
【北宋也知道這個盟約繼續履行的話,金國那邊是要吃虧的,於是宋金之間再次談判。】
【金國表示可以把燕京以及燕雲地區割讓給宋朝,但是宋朝必須要付出代價。】
【北宋每年都要加付一百萬貫作為代稅錢,這個錢要隨著每年的歲幣一起交付給金國。】
【宣和五年,金國信守承諾,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割讓給了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