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功績和出身,再加上始皇帝的稱號,足以讓政哥忽略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他當然也不需要諡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等到漢朝建立之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漢承秦製,劉邦隻能說重新收拾了秦末破敗不堪的中原大地,與政哥開創性的功績沒法比。】
【另一方麵,劉邦的出身也完全不比秦始皇尊貴,所以劉邦很需要一樣東西來彰顯自己的功績,贏得後世的銘記和尊崇,諡號無疑能夠很好的承擔起這個責任。】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除了繼承了秦朝所有的製度之外,還把已經廢除的廟號諡號製度也給恢複了。】
【劉邦死後,大臣們給他上的廟號為漢太祖,諡號則是太祖高皇帝。】
【我們取完了廟號諡號,自然是需要史書將這些記錄下來,說起史書,最經典的當然是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了。】
【在漢代,人們習慣尊稱前人的諡號,所以漢朝人對於劉邦的稱呼一般都是漢高帝。】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當然也是沿用了前人的習慣,並且為了圖省事,將“太祖高皇帝”簡化為了高祖。】
【所以劉邦在《史記》中的傳記,就被司馬遷大大稱為《高祖本紀》。】
【本來呢,這個說法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史記》傳唱久了,高祖中的這個“祖”字,跟太祖中的“祖”字發生了重疊,人們開始沿用司馬遷的說法,劉邦就此從正式的漢太祖,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漢高祖。】
{原來劉邦的廟號不是漢高祖啊!}
{諡號和廟號的製度竟然是從這麼久之前就有的嗎?}
{商朝就有了啊!}
{周朝廢除了廟號,怪不得我們說到周朝那都是周幽王,周厲王的,從來沒有周什麼祖,周什麼宗的!}
{政哥兒想的很好,他一心希望自己的秦朝能夠傳之萬世,這才不設廟號諡號,沒想到,這一切的構想,都毀在了一個又蠢又毒的胡亥手中。}
{秦始皇:自己是始皇帝,那就是秦一世,之後就是秦二世秦三世,直接上數字多省事!}
{政哥也是非常傲嬌了,自己已經給自己做好評價,子孫後代不配評價他這個祖宗!}
{廟號在商朝時期好像就隻有比較固定的幾個,但是周朝覺得諡號可以一人一個!}
{周朝表示,我們的諡號製度,不僅王可以用,王公大臣和諸侯王也能用!還個個不重樣!!}
{劉邦還需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我一直覺得劉邦很豁達,應該不會在意這種東西。}
{豁達那是心境,隻要是人,當然就想要受人崇敬,青史留名啊!}
{“高”這個字的寓意其實挺好的,就是後來被幾個皇帝給弄臟了!}
{司馬遷!原來是你!}
{我就說我怎麼記得史書上記載的也是漢高祖,感情是因為《史記》的高祖本紀啊!}
秦始皇嬴政的臉色刷的一下黑了。
要說起秦末漢初,那就一定避不過秦朝的滅亡。
雖然秦朝的君臣已經知曉了秦朝的下場,但是每每想到,還是會覺得心痛難當!
他們的大秦啊!怎麼就這麼沒了呢?
想到這裡,朝臣們都要狠狠飛李斯幾把眼刀。
嬴政想想當初給自己起名為“皇帝”時的誌得意滿,還有希望秦朝能夠傳承萬代的躊躇滿誌,再看看秦朝二世而亡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