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還被困在滎陽,韓信這次沒有再試探,而是直接上書要求劉邦給自己封王。】
【韓信在遞出的書信中,希望劉邦能夠將自己立為齊王。】
【不過韓信還算是有點腦子,還記得自己是劉邦的屬下,所以隻是要求將自己封為偽齊王。】
【劉邦接到這個書信時,正是滎陽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劉邦一看:好啊韓信,你不僅不來救援,反而要求自立為王,果然是沒安好心!】
【劉邦當即就要駁回韓信的請求。】
【劉邦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看到了這件事下的危機。】
【他們覺得,韓信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反叛劉邦,甚至會轉而投降楚國,這對於劉邦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不如就此將韓信封王,拉攏韓信。】
【韓信就此成為了齊王,成為了和漢王劉邦、楚霸王項羽並列的秦末第三股勢力。】
【龍且的死讓項羽對韓信也是忌憚不已,又聽聞韓信已經被封為齊王,韓信便成為了項羽和劉邦爭相拉攏的對象。】
【項羽派了武涉勸韓信歸降於他,但是韓信卻說,當初自己初出茅廬的時候,曾經在項羽麾下待了很久,但是都沒有受到重用,反看劉邦,他去了之後劉邦就鄭重其事的將他拜為大將,對他有知遇之恩,韓信是絕對不會背叛劉邦的。】
【武涉見韓信的態度實在是堅決,隻好回去稟報項羽。】
【但是從這也能看出,現如今這天下最終要歸屬於誰,就看韓信是偏向誰了。】
【很明顯,韓信還是偏向了劉邦。】
【韓信的謀士蒯徹建議韓信兩不相幫,這樣的話,天下就會是三足鼎立的狀態,韓信也能安穩的做一個諸侯王。】
【但是韓信始終記得劉邦的恩情,怎麼都不可能反叛劉邦。】
【漢三年九月,項羽再次親征彭越,隻留下大司馬曹咎留守成皋。】
【項羽走的時候就預料到了劉邦會率領軍隊前來挑釁,他知道曹咎沒有帶兵作戰的能力,便在臨行前叮囑曹咎不要出城。】
【隻可惜,曹咎沒聽,項羽在外征戰奪取地盤的時候,曹咎被劉邦挑釁成功,劉邦趁機打敗了曹咎。】
【項羽得知曹咎兵敗,趕緊率兵回援,劉邦早就見識過項羽的厲害,見項羽回援,便隻能選擇撤軍。】
【項羽糧草不濟,劉邦又在遠處虎視眈眈,項羽隻能選擇與劉邦議和,送還了劉邦的家眷,然後雙方議和,平分天下。】
【雙方議和之後,項羽便引兵東歸,但是劉邦卻突然選擇撕毀合約,想要趁項羽不備,一舉消滅項羽的部隊。】
【劉邦為了消滅項羽,提前與韓信和彭越約定一同出兵攻打項羽。】
【彭越是真的不想來,但是韓信卻是在糾結,他既想要保持現在的地位,又希望劉邦得償所願,成為這天下共主,所以一直處於猶豫之中,結果猶豫著猶豫著,就把與劉邦的約定給混過去了。】
【最終,韓信既沒有支援劉邦,也沒有反叛劉邦,達成了謀士蒯徹想要的中立狀態。】
{果然不愧是韓信啊,漢朝很多的地盤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吧?}
{果然,當初蕭何就說過,劉邦若是想要爭奪天下,韓信必不可少!}
{韓信就這麼想被封王?}
{應該說,當時大部分的武將們都是這個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