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很有意思,照理來說,皇帝們都要接受大臣們的監督,進諫就是一條向皇帝提意見的重要途徑。】
【不管這些大臣們的進諫有沒有道理,是不是有點兒無事生非,但隻要大臣們的進諫能夠幫助皇帝改正一點錯誤,那就是有用的。】
【曆朝曆代都不缺諫臣,唐朝的魏征更是以諫諍出名,就算是那些暴君昏君,身邊也都常備諫臣。】
【彆管皇帝采納不采納,反正人家是有這麼一道程序做給天下人看的!】
【但是老朱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出身的問題,老朱特彆煩彆人給他提意見。】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控製輿論,明太祖朱元璋不允許臣子們向他提意見,獨斷專行。】
【明明最開始起義的時候,朱元璋也是能接受屬下的意見的,沒成想,大明建立了,時局安穩了,這位原本還能聽的進彆人意見的明太祖,反而堵住了自己的耳朵,沉浸在自己無所不能、萬事皆對的假象中不可自拔。】
【朱元璋統治後期,除了因為四大案而被誅殺、貶謫、流放的大臣之外,朱元璋對官員的任用也漸漸的從唯賢唯才轉變成了任用庸才。】
【明明在洪武初年,朱元璋還各種搜羅人才建設大明,晚年就對官員們說殺就殺,說罷就罷。】
【這種反差實在是太明顯了。】
【除了在人才和進諫上的不同,在農業上,晚年的朱元璋也變更了自己的政策。】
【洪武初年,朱元璋鼓勵耕種,輕徭薄賦,重視農桑,而到了晚年,明太祖卻更加看重賦役。】
【在年老的明太祖眼中,那些能夠讓田地豐產,老老實實的種田的百姓已經不算是大明的忠臣,他們僅僅隻是大明的普通百姓。】
【那什麼樣的百姓才是朱元璋眼中的忠貞之士呢?答案很簡單,是能夠幫得上他的忙,在賦稅和徭役上都很積極的富戶!這些人成為了朱元璋晚年的心頭寶。】
【此時的明朝采用的是優待純士富民的政策,很多的富戶,因此得到了很多好處,減免賦役隻是其中之一。】
{是我的眼花了嗎?晚年的朱元璋跟早期的老朱,看起來判若兩人啊!}
{得了天下就一定會得到民心?誰跟朱元璋的說的啊!要是這樣的話,元朝是怎麼被他們推翻的!}
{就是,按照邏輯來看,元朝才是中原之主,那元朝得到民心了嗎?}
{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曆代先賢中,唯有孟子說的最清楚,這便是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就因為老朱不認可這種想法,就把孟子從太廟中挪走了!}
{啊?這些讀書人居然沒鬨?}
{老朱也是很有點力氣的,你鬨一個試試看?}
{果然還得是我家二鳳理解的透徹,隻有得到民心,才能坐穩天下!}
{真的假的,我就知道四大案殺的人很多!}
{怪不得鄭士利的上書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呢!原來是因為老朱不想接受自己的錯誤,並且也不在乎這些所謂的能臣!}
{不接受進諫?為什麼啊!就連大部分被稱為昏君的皇帝,手下都是有諫臣的!}
{大明的確實很少聽見有人進諫什麼的,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這般流傳千年的進諫文章,更是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