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愧是大明的鐵血皇帝,皇帝發話了,大臣們就要動起來。】
【在這十四年間,朱元璋試了很多的戶籍政策,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終於誕生了令朱元璋無比滿意的一整套政策。】
【戶帖製度+黃冊製度+裡甲製度+魚鱗圖冊。】
【戶帖製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時候試行的一種政策。】
【這種政策的提出者是寧國知府陳灌,戶帖就相當於個人身份證。】
【我們現在的身份證都是自己手中一份,然後在數據庫中備份一份,隻需要聯網就能查詢。】
【但明朝沒有這麼先進的科技,他們隻能想儘辦法來防止彆人偽造戶帖。】
【首先製作戶帖的紙都是特製的,基本上隻有朝廷特彆委托的造紙處才能製作,然後,戶帖都是一式兩聯,第一聯籍聯交由官府保管,第二聯戶聯才是百姓們自己保管。】
【除了紙需要特製之外,防偽的騎縫印也被應用在了戶帖上,印章和專用的戶號需要印製在兩聯的交界處,兩聯各占半印。】
【隻有百姓們手中的戶聯和官府手中的籍聯相互結合,融為一體,才能證明戶帖的真實性。】
【戶帖上也會寫明白這個人的籍貫,出生日期,與戶主的關係,工作,家庭住址等信息。】
【為了能夠追責到人,還需要官府負責戶籍的官員在每一張戶聯上簽字,一旦出現問題,這個簽字的官員就是第一個被問責的對象。】
【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很先進?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這種手寫的戶帖基本不能更改,所以除了婚喪嫁娶之外,戶帖一經寫定,就把人直接框死了。】
【我們現代都覺得好用的製度,有沒有滿足朱元璋的需求呢?】
【老實說,並沒有,因為除了這些之外,朱元璋還想要知道百姓們每個人的財產,包括了田產、蓄養的牲畜和積蓄等,甚至是百姓們的財產變動他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此時也沒有比戶帖更好的製度,所以這項製度就暫時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中存活了下來。】
{原來身份證這種東西在明朝就有了?}
{應該說曆朝曆代都有獨屬於自己的身份證!隻不過表現形式不太一樣,畢竟製定戶籍製度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進行人口普查!}
{我們現代的身份證可是很好用的,帶著身份證就能走遍全國!}
{還能隨時隨地更改,丟了也不怕,可以隨時掛失補辦!}
{明朝根本就做不到我們現在這麼便捷,隻能一個人一生都隻用一張戶帖!}
{製度也得看時代啊,古代的身份證雖然便於皇帝和官府管理百姓,但是對百姓的約束也是很大的!}
{騎縫印!果然好用的東西就是會應用的更加廣泛!}
{老朱想要的也太多了吧,就連百姓有多少家產他都想要知道!驚訝.jpg}
{沒辦法,掌控欲強的皇帝是這個樣子的!}
{我現在竟然覺得,相比起朱元璋,其他皇帝在這方麵非常佛係!}
{萬一!我是說萬一!萬一戶聯丟了怎麼辦?}
{啊?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們應該都會把自己的戶聯看的緊緊的吧?應該不會有人這麼傻吧?}
{應該能補辦,但是補辦的手續估計非常麻煩!在老朱的這種高壓政策下,估計官員們更願意直接把這些百姓抓起來,也不願意給他們補辦戶聯,承擔這個責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