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北宋科舉有規定,六十歲之後的人,就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到了趙禎的手中,這條規定就變成了隻要到了六十歲,不論是否考中,全部授官。】
【六十歲的老人了,之前還一直都在庸庸碌碌的準備科舉考試,這種人做了官還能乾出什麼名堂呢?也不過就是白白的占著一個職位,虛領著一份俸祿罷了。】
【能夠在六十歲後功成名就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自從秦朝統一之後,我們就知道,嚴苛的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
【而這種長久以來的習俗,卻在趙禎這裡失了效。】
【趙禎虛心聽取朝臣們的建議,這沒錯,但是他的耳根太軟,又缺乏自己的決斷。】
【慶曆新政的實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慶曆新政之所以這麼快就失敗,與宋仁宗這種沒有決斷的仁慈有著莫大的聯係。】
【新政觸及守舊派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但是守舊派頻繁上書誣陷,就能讓宋仁宗對範仲淹這位改革主持人產生懷疑。】
【在守舊派反對新政的言論甚囂塵上的時候,不是想著如何用雷霆手段將他們鎮壓,而是選擇停止新政,息事寧人,這種反複無常又沒擔當的性格,實在是暴露無遺。】
【宋仁宗的仁還是一種故意攝取聲望的手段,就像是我們上麵所說,難道這個老秀才的想法,趙禎不清楚嗎?他知道,但是他還是給了這個人一個做官的資格。】
【趙禎獲得了一個仁慈並且大度的名聲,可是這個老秀才既然一直都沒考上,難道不正是說明了這人的才能不足以當官嗎?】
【還有那個六十歲直接授官的做法,他確實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尊老的好名聲,也讓這些考了一輩子都沒上考上的人在臨終前有了一個體麵,但是這其中突然增加的官員數量和需要多支出的俸祿,更是讓北宋本來就很艱難的境況雪上加霜。】
【而在仁宗一朝,想著用這種歪門邪道當官的人,絕對不在少數,甚至成功的人都不少!】
【還有那些對於臣子的深厚封賞,更是遺禍無窮。】
【宋仁宗的封賞很是無厘頭,有時候可能隻是因為這個人討了宋仁宗的歡心,還有時候,就是因為一些官員生病了,或者去世了,再或者在任上有什麼困難向趙禎哭訴。】
【這種不均衡並且大手筆的封賞,讓賞賜和晉升製度形同虛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皇帝自己帶頭破壞規矩,就不要怪這些臣子們汲汲營營,諂媚聖上,攀附權貴了!】
【北宋後來出現這麼多奸臣,估計也跟宋仁宗留下來的這個習慣有關,畢竟隻要能夠奉迎上意,就能獲得大筆的賞賜和升遷,何樂而不為呢?】
【仁慈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君王而言,過分仁慈,隻會為王朝帶來災難。】
【在北宋的皇帝中,宋仁宗趙禎確實還能算的上明君,但要是將這個範圍擴大到整個封建王朝,趙禎也隻能算是中上吧。】
【縱然也是有著一係列缺點,但是宋仁宗趙禎也確實是為當時的北宋百姓帶去了更好的生活。】
【他鼓勵商業,讓當時的北宋商業繁榮,社會也比較安定,每一個決策都儘量深思熟慮,每年更是親自審核死刑犯,確保不會錯殺任何一個好人。】
{我覺得趙禎也可能就是有意被養成這個樣子的,畢竟當初劉娥垂簾聽政,她肯定是更加希望皇帝的性格軟弱一點,這樣就不會與她奪權!}
{我反對,當時的劉娥可是國家一把手,天天處理朝政都很費勁了,怎麼還有功夫去管趙禎的教育!}
{可能劉娥不是故意的,但是劉娥一心處理朝政,那趙禎的教育問題,就隻能落在這些朝臣的身上,朝臣們自然是希望皇帝仁慈一些,這樣才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實在不必這樣陰謀論吧,畢竟北宋就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的王朝,非常推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將皇帝往這個方向教導,完全沒問題啊!}
{宋朝的宗旨本來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趙禎可能是最符合這些臣子幻想的皇帝!}
{確實,要不然的話,就算是皇帝死了,臣子們也不應該這樣真情實感的悲傷,因為他們都清楚,那個向著他們的皇帝已經沒了!}
{皇帝都是政治家,身為政治家,心黑手辣是必備的條件,曆史上的那些明君,一個個都是黑芝麻湯圓!}
{趙禎的仁慈為大宋埋下了很大的隱患,西夏要議和,遼國的歲幣也要增加,百姓的負擔一下子就加重了好多。}
{看似是用和平的手段解決了戰爭,實際上這種用錢買和平的手段,更加深了這些臣子們錢是萬能這種印象,這才讓北宋頻繁議和!}
{慶曆新政失敗了,外交方麵也要議和,看似仁慈又寬容,實際上已經為在推進大宋的積貧積弱。}
{要是宋仁宗不聽這些守舊派臣子的挑撥離間,而是堅定的支持改革,或許北宋會有一個新氣象!}
趙禎沒想到,在後世人的眼中,自己竟然有這麼多的缺點。
仁慈竟然也成了他這個皇帝的枷鎖,將他牢牢的困死在了“仁”這個名聲上。
範仲淹詫異地看向了宋仁宗,後麵竟然還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官家怎麼能輕易的赦免那個寫反詩的人,這等重罪,應該嚴懲才是!
天幕說的很對,這個人既然一直都沒考上,那就說明他根本就不具備做官的才能,這樣的人,給了他官職又能怎麼樣呢?他真的能夠做出一番成績嗎?
顯然是不能的!
還有那個錄取六十歲以上的老考生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知道這條禁止六十歲的人再參加科舉考試的法令,可是他們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頒布的!
太宗陛下當初為了能夠從武將們手中奪取權力,倚重文官,看重名聲,一心想要超越太祖。
可是即便是這樣在乎自己名聲太宗陛下,都不願意讓這些一直考不上的人進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