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彆鬨了,鏟點煤過來。”李蘭香招呼著劉敏。
“我來,我來。”錢大誌連忙起身和煤去了。
這活兒他熟,不知道他從哪兒弄的黃泥,每天也都用黃泥和煤燒。
劉根來報仇報個寂寞。
昨晚,他去爺爺奶奶家以後,劉敏跟劉栓柱和李蘭香談了她找對象的事兒,意思是她的親事她做主,不用家裡操心。
劉栓柱和李蘭香當然不會說什麼。
劉敏成了城裡人,找對象肯定不能找農村的,他們又不認識四九城的人,就是想幫也幫不上。
這麼簡單的道理,奶奶和兩個姑姑當然也都明白,誰都沒在這事兒上多嘴。
他們這兒熱鬨,屋裡更熱鬨,劉老頭、老王頭,還有兩個姑父和魯亮,喝著酒吃著肉吹著牛,窗戶又關著,根本沒聽到外麵的動靜。
要不,以劉老頭的性子,知道大孫子立了這麼大的功,肯定會喊進去顯擺顯擺。
臨近中午,劉栓柱帶著魯明和周引娣一塊回來了。
三個人一人扛著一個麻袋,一個比一個小。
一問才知道,排隊領糧食的人很多,劉栓柱把王老頭的糧食也領回來了。
三個麻袋裡裝的東西都一樣,就是數量不同。
劉栓柱扛的是劉家的糧食,算上劉敏和劉根來的工分,一共七八十斤地瓜乾,五斤棒子麵和三斤白麵。
魯明扛的是爺爺奶奶的口糧,差不多三十斤地瓜乾、三斤棒子麵,二斤白麵。
周引娣拿的麻袋最小,都不用扛,她拎著就回來了,地瓜乾不到二十斤,棒子麵一斤半,白麵隻有一斤。
相對於花生殼和地瓜葉那些東西而言,這些糧食都是細糧,是生產隊專門留著過年發的,為的是讓村裡人過個好年。
從現在到開春能挖野菜擼樹葉之前,這些細糧就是村裡人的主食。
這點糧食根本不夠吃,就算加上家裡的花生殼、地瓜葉和存下的乾野菜,也還是不夠。
不夠也沒辦法,這就是村裡的實際情況,誰也變不出糧食。
“少是少了點,等夏收秋收以後就好了。”劉栓柱還挺樂觀,往門檻上一坐,笑吟吟的抽著煙袋鍋。
夏收秋收以後就好了?
這才哪兒跟哪兒,還有兩年苦日子要熬呢!
劉根來笑了笑沒說話,沒忍心去打擊劉栓柱。
不過,也不一定。
以鄭老擔的性子,還真不一定會虛報多少產量。反正他已經跟公社撕破臉了,用不著討好他們,要是再虛報產量,讓上頭把村裡的糧食都征收了,那就連村裡人也都得罪了,他這個大隊長也就乾到頭了。
有鄭老擔這麼個有擔當的大隊長,也是嶺前村的幸運。
“彆坐著了,把咱兩家的糧食給你兩個姐姐分了,一家一半。”
劉老頭打開窗子,把喝的通紅的臉探了出來,衝劉栓柱嚷嚷著。
“爹,你不留點?”劉菊花跑到了院子,她是想要糧食,可也不想爹媽餓著。
“有我大孫子在,我才不吃這些東西!”劉老頭可能是喝的真有點多,唾沫星子亂飛,說話的口氣也越來越大。
“你個老東西,有了大孫子,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奶奶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