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執掌尚書省事物的正是與姚崇並稱“姚宋”的一代賢相宋璟。
宋璟持天下之正,為官清廉方正,在他的率領下朝廷吏治大興,滿朝文武的風氣已經大改。
所謂上行下效,什麼樣的宰相,什麼樣的百官。
宋璟帶了一個好頭,整個朝堂的風氣也日漸純正,多是作風乾練的能人乾吏。
一切章程運轉的極快,遇事絕不拖拉。
裴旻的奏章在第一時間通過尚書省傳到了宋璟的手上,瞧著奏章裡的內容,這位當朝第一相,臉色瞬間變了,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他怎麼敢?
開隴山,修葺烏鞘嶺!
數以百計的治世文臣皆想過此念,但凡了解情況,悉知內情的,莫不敢說半字。
裴旻怎麼就敢?
宋璟變了變臉色,不敢有任何怠慢,將這封奏章放在了最重要的位子,送入宮中,由內侍擺放在太極殿的禦案之上,隻待明天早朝時滿朝文武一同商議。
此事關係重大,絕非一人一言可以決定的。
宋璟一宿未眠,琢磨著裴旻奏章裡記載的事情,翻閱了近乎一整夜的資料書籍。了解西域商路,了解隴右,了解隴山、烏鞘嶺。
直至早朝來臨,上了年歲的宋璟,直接頂著黑眼圈參加了朝會。
“有事起奏!”
隨著高力士的一聲高喊,堂下文武卻無一出班。
如今天下早已安定,大唐經濟蒸蒸日上,國力日益強盛,軍事也一掃之前疲軟,戰無不勝。前些日子,天下大旱。麵對如此考驗,大唐一樣經受住了。
除了重災地隴右,天下幾無災荒之色。
即便是隴右,在朝廷的支持下,通過裴旻與一眾乾吏的努力,也未有饑民出現。
誠乃盛世因有的景象。
這文武百官,各儘其責,也未有什麼大事。
李隆基本就是一位極會享受的皇帝,也樂的清閒。
依照慣例,李隆基隻要處理了禦案上幾分重要的奏章,便可宣布退朝。
他拿的第一份奏章便是來至隴右裴旻的。
李隆基對裴旻那一手楷體正書有著深刻的印象,隻是看了頭幾個字,便知此奏章來至於隴右裴旻。
提了提精神,李隆基認真的瞧著:奏章上將隴右麵臨的情況分毫不差的細細表明,隴右北是荒蕪大漠,南是巴蜀山川,東是隴山,西有烏鞘嶺,雖位於經濟要地,卻如困在囚籠一般。直至最後,方才說明來意,懇請朝廷認可,開隴山修葺烏鞘嶺。
看到開隴山修葺烏鞘嶺這幾個字,李隆基拿奏章的手,情不自禁的抖了一抖,險些握不住小小的奏章,眼中滿是震撼驚疑,定了定神,方才道:“此乃隴右節度使、按察使送來的奏章。他應百姓所請,力陳開隴山,修烏鞘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