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二十萬百姓,裴旻過了一會兒統帥二十萬之眾的癮。
比起二十萬大軍,二十萬百姓更加難以調配。
他們不是軍人,很多地方無法用軍人的手段對付,反而更加考驗裴旻統籌大局的能力。
這二十萬人的行動,吃喝拉撒睡以及相互間的摩擦,一點也不比行軍打仗更要輕鬆。
裴旻自詡指揮水平還過得去,但是麵對二十萬百姓,也忙得手忙腳亂,有些處理不過來。
經驗豐富的盧祥給裴旻建言,讓他彆太客氣,不要太好說話。
很多事情幾鞭子的問題,就幾鞭子打下去。
裴旻沒有理會,他不管彆人是怎麼乾的,但是勞役本就是帶著強迫的性質逼迫百姓乾活。若再用鞭子強迫,那跟楊廣有什麼區彆?
裴旻乾不出那種昧心的事情,權當鍛煉自己的指揮水平,不厭其煩的處理著各種事情。
這人也是給逼出來的,此話半點不假,裴旻漸漸習慣,也開始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起來。
二十萬百姓在他的指揮下,各儘其責,以令人驚愕的速度開掘著隴山道。
瞧著隴山道的進度,裴旻也不由大為滿意。
“國公,這石料太多,不知往哪堆放了!直接丟棄了實在可惜,都是上好的玄武岩、花崗岩呢!”張九齡瞧出了一個問題,開得的碎石太多,無地方騰放了。
裴旻想了一想道:“運往隴右十二州,選擇空曠之地,安置這些石材。往後修橋補路,肯定用得上。”
張九齡皺眉道:“是個好主意,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人手,也沒有那麼多車輛搬運。”
裴旻怔了怔,忽然笑道:“我有辦法了,你將當下堆積的碎石均分十二分。再替我代筆給十二州所有隴右軍的軍使,讓他們在兵卒的訓練的內容上加一條負重訓練,讓他們各自將碎石搬走。”
張九齡眼前一亮,匆匆忙忙的下去了。
類似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
裴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張九齡、盧祥的輔助下,在二十萬百姓的萬眾齊心之下。任何困難,在他們麵前都迎刃而解。
耗時四個半月一百二十餘日,一條橫跨隴山,連接東西的山道正式開通,由裴旻親自命名隴山道,並且用兩塊四方的玄武岩親筆上書“隴山道”並於一旁寫下小字,“成於開元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經由關中、隴右、涼州二十萬百姓齊心修成。”
兩方石碑字跡完全一樣,全然未提任何人的名字。
隴山道全長三十一裡,路寬近十六米,格外寬敞,路兩旁遍植榆樹、鬆樹,以供路人納涼。
幾乎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隴山道一竣工,裴旻帶著滿心喜悅且鬥誌昂揚的百姓,湧向了烏鞘嶺。
四個半月,裴旻僅判罰了二十一個罪有應得的百姓,從未妄動刑法。更加沒有將鞭子用於無辜百姓身上,反而幫著他們一起克服了各種困難,深得百姓信任,
他這振臂一揮,可謂萬眾一心,二十萬百姓就如一道洪流,向烏鞘嶺衝去。
烏鞘嶺較之隴山更加困難,但麵對擅於創造奇跡的華夏百姓,二十五萬上下一心的百姓,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