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獄一個月後的楊鳴,已經完全適應外麵的世界。
周三的下午,他撥通了一個滬市的電話。
“何總,我是楊鳴。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想邀請你來江城做客。”
電話那端的何勝幾乎是立刻回應:“楊總,我很樂意。什麼時候方便?”
這種迅速的回應並不令楊鳴意外。
從監獄門口的那次短暫相遇開始,他就能夠感受到何勝內心深處的某種急切,不是商業上的急切,而是一種強烈的好奇心。
作為一個在金融圈征戰多年的成功人士,何勝見過各種各樣的對手和合作夥伴,但像楊鳴這樣的人,確實是他人生經曆中的空白。
兩天後,何勝出現在江城機場。
楊鳴親自去接他,表示重視。
車上的對話輕鬆而自然,兩個人談論著城市變化、天氣、交通,避開了所有可能引起尷尬的話題。
何勝在內心深處暗自觀察著楊鳴的每一個細節:他的言談舉止中沒有絲毫黑道大哥的痕跡,相反,透露出一種經過深度沉澱後的從容。
這種從容不是表演出來的,而是真正內化為性格的一部分。
山莊在午後的陽光中顯得寧靜而優雅。
何勝下車後,不由得對這個環境感到讚歎:“這地方很不錯。”
楊鳴笑著回應:“何總不嫌棄我這裡廟小就行。”
兩個人在山莊的客廳裡坐下,趙華玲準備了上等的茶葉和一些精致的茶點。
她的出現很短暫,隻是簡單地招呼了一下何勝,然後就識趣地離開了。
最初的對話圍繞著一些相對平常的話題展開。
何勝談起了自己在金融圈的一些經曆,楊鳴則分享了一些關於江城商業環境的觀察。
兩個人都很謹慎,既不想顯得過於拘謹,也不想過早地觸及對方的敏感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話的深度逐漸增加。
何勝發現,楊鳴對金融市場的理解遠超他的預期。
“我一直很好奇,”何勝終於鼓起勇氣問出了心中的疑問,“像楊總這樣的……背景,是如何開始關注金融市場的?”
楊鳴放下手中的茶杯,臉上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
“在監獄裡有很多時間思考。我意識到,傳統的經營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環境了。如果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學會適應。”
這個回答讓何勝感到某種震撼。
在他的認知中,大部分像楊鳴這種背景的人往往固守傳統的運作模式,很少有人能夠進行如此深度的自我反思和戰略調整。
“那麼,你是如何學習這些金融知識的?”何勝繼續追問。
楊鳴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回憶:“書籍、報紙、電視,還有一些……朋友的幫助。”
隨著談話的深入,兩個人之間的戒備逐漸消除。
何勝開始分享一些自己在金融圈的真實感受和觀察,楊鳴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這種交流超越了簡單的商業對話,更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智者在分享各自的人生智慧。
第二天的對話更加深入。
何勝對楊鳴的組織能力和戰略思維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在他看來,能夠在複雜的黑道環境中建立和維持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手段,更需要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