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雯今年二十歲,從大陸來香江已經兩年多了。
十八歲那年,她懷著滿腔熱血從湖省一個小縣城來到這座繁華都市,想要在娛樂圈闖出一片天地。
家裡為了支持她的夢想,幾乎傾儘了所有積蓄。
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母親在紡織廠工作,父親是個小學老師,兩個人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加上東拚西湊借來的,總共給了她八萬塊錢。
在湖省的時候,尤美雯算是小有名氣。
高中時期就經常參加各種文藝演出,還拿過市裡的歌唱比賽二等獎。
周圍的人都說她有天賦,應該去大城市發展。
她自己也這麼想,覺得隻要努力,總會有出頭的機會。
剛到香江的時候,一切都比想象中困難得多。
語言是第一道關卡。
雖然她在學校學過一些粵語,但日常交流還是磕磕絆絆。
很多時候,一張嘴彆人就知道她是外地人,那種眼神讓她很不舒服。
住房更是個大問題。
八萬塊錢在香江根本撐不了多久,她隻能租住在深水埗的一個十平米隔間房裡,月租四千五百港幣。
房間小得連轉身都困難,但這已經是她能負擔得起的最好選擇了。
最初的幾個月,她四處投簡曆、試鏡,但幾乎沒有什麼結果。
香江的娛樂圈競爭激烈,像她這樣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的內地女孩,想要獲得機會實在太難。
直到半年後,她才通過一個小經紀公司的介紹,簽約了鏡像影業。
合同條件很一般,底薪三千港幣,出演角色的時候才有額外收入。
但對當時已經快要彈儘糧絕的尤美雯來說,這已經是救命稻草了。
簽約鏡像影業後,她接到的都是一些龍套角色。
路人甲、服務員、學生,台詞最多的一次也就三四句話。
但她從來不挑,有什麼演什麼,每次都認真對待。
其他藝人經常抱怨劇本不好、角色太小,尤美雯從來不會。
她知道自己的處境,能有戲演已經很不錯了。
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她把每個月工資的一半都拿去上表演課。
香江的表演培訓費用不便宜,但她咬著牙堅持。
周末的時候,她還會去看話劇、電影,學習彆人的表演技巧。
兩年多下來,她的粵語依舊說得不夠流利,但演技確實有了明顯進步。
隻可惜,好的角色輪不到她,她也隻能繼續演那些可有可無的配角。
最讓她難熬的是孤獨。
在香江,她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
公司裡的其他藝人要麼看不起她這種內地來的“小演員”,要麼忙著自己的事業,沒有時間搭理她。
每天晚上回到那個狹小的房間,看著窗外霓虹閃爍的都市夜景,她經常會想起家鄉。
母親每周都會打電話問她的近況,她總是報喜不報憂,說自己一切都好,很快就會有大角色了。
實際上,她心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出頭。
前段時間,公司裡傳言不斷,說老板陳誌華出了問題,很多藝人都在找退路。
李心怡這樣的當家花旦都在和彆的公司接觸,其他幾個稍微有點名氣的藝人也都蠢蠢欲動。
尤美雯想過要不要也趁機離開,但她很快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以她現在的條件,出去未必能找到更好的機會。
說不定連現在這種龍套角色都沒有了。
而且,鏡像影業雖然有問題,但至少還能按時發工資,這對她來說已經很重要了。
最近一個多月,公司裡的變化很大。
先是傳言被什麼內地公司收購了,然後來了一個叫陳熙娜的女強人當總經理。
這個陳熙娜看起來很專業,開會的時候說話條理清晰,而且對每個員工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尤美雯能感覺到,公司的氛圍確實在改變。
以前那種死氣沉沉的感覺少了很多,大家乾活的積極性也高了不少。
但她依然隻是個小透明,除了偶爾的龍套角色,大部分時間都在公司裡打雜。
她不介意這些,反正拿了公司的錢,做點什麼都是應該的。
這天早上七點半,她像往常一樣來到公司。
鏡像影業的辦公室在銅鑼灣一棟商業大廈的十二樓,麵積不算大,但裝修還算體麵。
剛進門的時候,她發現有幾個房間已經亮著燈,這很不尋常。
平時這個點,整個公司都是黑的,最早的員工也要八點左右才到。
她放下包,先去茶水間洗了個拖把,然後開始日常的清潔工作。
雖然公司請了保潔阿姨,但她還是習慣自己再打掃一遍,主要是閒著也是閒著,就當鍛煉身體。
走到會議室門口的時候,她看到裡麵坐著一個男人。
這個男人看起來三十多歲,穿著簡單,但坐在那裡的時候給人一種很強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