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類比起來多少有欠妥當,大家暫時可以把生滅之道看成一扇門的門禁職能,開鎖和閉鎖。
先說生滅之道對本界域產生的文明、或稱家庭內部的門禁職能。
很多中國家庭不論是住樓房,還是農家小院,家裡都至少有一扇門平時是不鎖的,因為維持常開狀態,人們反而極易忽視他作為門禁的功能。
比如家裡孩子長大了,條件允許分房睡,孩子臥室那扇門,就是維持常開之門,即便關門也是發揮靜音或空調製冷功用。
這時候,大家意識不到這善門的門禁職能,不是說他不存在,而是家長對孩子的愛、孩子對家長的依賴,這種愛和善維持了這善門的常開狀態。正常而言,父母和孩子基本不會鎖上門,發揮門禁功能,隔絕雙方。
什麼時候這道善門關閉上鎖?情況很多,常見兩種:
其一,孩子在做不好的事兒,他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好,又怕被人知道,被家長發現,他自己關善門上鎖。
其二,孩子滑落到無可救藥,再放他出去可能禍害家人,可能禍害彆人,被國家發現,他父母關善門上鎖。
然後,大家還可能從自家一扇普通的臥室房門發現另外一些道理。
孩子的房間是有限的,就那麼大,隻有善門常開,與父母的愛恒久存在,他才能通過善門,溝通廣闊世界。一個不愛父母,與父母都不能保持善門常開的孩子,廣闊世界是不會接納他的,惡源傳染病外出自尋死路。
孩子自己關門上鎖,隻是一種掩耳盜鈴,你從裡麵上鎖,家長可以拿鑰匙從外麵打開,所以孩子關門上鎖隻是告訴家長,準備乾不好的事了。但是,一旦家長下定決心從外部拿鑰匙關門上鎖,裡麵絕無可能再打開。
孩子的房間可能有很多,在條件允許、孩子又多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經曆、不同性格、不同信仰,他們喜歡把自己房間個性化,也喜歡房門個性化,所以這善門從裡麵可能被貼上不同偶像,但門不變善不變。
孩子的房間就是他的人生。這房間不是說他必須有一個專屬自己的屋子,而是他的年齡該與父母分房睡的時候,他就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的人生。何為“人生”,人為善,讓自己生機勃發,讓周圍生機勃發,反之“人滅”
孩子的這扇門,就這樣承載著兩種大道,生滅之道與維持之道。孩子就是人類,父母就是我們的星球。
某種程度上講,生滅之道代表文明的兩端,新生和終結。舊文明形態棄惡從善、或鳳凰涅槃,也可視為一種新生。眾生過往對生滅之道的理解一般隻局限於對傳承或宗教中末日審判、末法末世的一知半解或揣測。
而新生與終結之間,維係這個文明漫長發展過程的規則、大道,以及具象化的信仰均可以通俗稱為維持之道。
與生滅之道一樣,維持之道的文字本身也蘊含了大道本源奧義,隻不過在文明傳承中部分遺失了,我們可以一起找回來。
維,本源字形字義與今人理解是有偏差的,本源字義承載的道理更多。
從“維”的西周“虢季子白盤”古體字形上看,左邊是個類似兩個一串的糖葫蘆,還帶三條須,後人以為作“糸”,其實不準確,左邊的形貌該是古代五穀之首的“黍”甚至可以具體到一個黍米殼裡麵有兩顆粒的稱為“秠(pi)”,它代表的是好莊稼、好糧食、善糧。
右邊的結構,上麵是鳥,下麵是農具和割草工具。表述的是鳥能吃、人可以吃,還可以割來喂牲畜。
“維”字左右加起來的本源字義是,自然以黍米為善糧,使人鳥牲畜眾生靈得以維生,從刀耕火種一直延續下來。
後來在此本源字義基礎上又先後迭代出另外兩個字“惟”和“唯”,三個字又共同詮釋了人類如何圈養家禽。
“維”天生黍糧,人鳥皆來食用,其中也有野雞等。引申為善糧維生。
“惟”人類聰慧,希望以黍米等事物,引鳥來食,最終思考計策捕捉了野雞等。引申為希望思考。
“唯”人類圈養野雞等成為家禽,人類隻需投喂飼料,口做呼喚,家禽蜂擁而來,引申為聽從應合,唯命是從。
而“維”左側字源要解作“黍”其才可引申為法令綱紀、綱要法度之義。因古代黍米除了作為重要糧食作物,它還被用作標準計量的工具,是確定長度、重量、容積的基本單位,甚至用在確定音樂聲調的標準器黃鐘律管上。
故“維”蘊含的本源大道之意乃是以善維生,並為法度。
“持”本源字形,其上為草木生發,表生,其下為手握高舉之形,表手持。其本義表為持之以生。
所謂“維持”之道者,本源解作“以善維生、並為法度;人當持之以生,持之以恒。”此為大道至理。
現如今,維持之道緣何積弱,生滅之道因何降臨,皆因世人悟不透或即便悟到了、聽到了維持之道的良善道理,卻不去奉行,反而自甘墮落。
仙佛聖賢、上帝**,真理主義,都是“以善維生、並為法度;人當持之以生,持之以恒”的具象化表現。在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本源大道都對文明向善有所期待、有所引導。
但人一代更比一代迷茫、迷失、遺忘、遺棄,最終“維持”二字竟成了勉強將就、妥協退守、消極躺平之常態。
而人類文明以善維生,對善的勉強將就、妥協退守、消極躺平,就是坐視惡化,善消惡長的冷眼旁觀,看熱鬨。
所以,溫水煮青蛙,對善的諸般信仰、主義所築起的文明賴以為生的維生本能、警覺意識被逐漸炙熱的惡念一點點消融、消滅,維持之道才會難以維持,人類文明才會生死一線,末日考驗才會突然降臨。
要知道,那隻溫水裡原本一直得過且過的青蛙,總以為生死時刻暫時不會到來,它也是突然有一刻竟發現水太燙了,然後自己後腿一蹬又一蹬,結果生之彼岸,看似近,實則遠。
所謂望山跑死馬,青蛙本以為能輕鬆遊上岸,溫水滾燙之間,卻突然發現要渡的苦海竟還有那麼遠。之後就越慌越忙、越忙越亂、越亂腦子越渾,越渾越是完蛋。
有人可能說,實驗證明,青蛙水熱了也能蹦出來。或許實驗忽略了一點,青蛙並不生活在茶杯裡或水盆裡。
大家把人類當成一隻青蛙,所有人類肩並肩平鋪開能占多大麵積,我們就視做這隻青蛙的麵積;然後地球表麵積大約5.1億平方千米,當成水盆的麵積。
人類麵積:地球的麵積比=青蛙麵積:水盆的麵積比。然後我們再把一隻青蛙,放到換算麵積後大水盆裡,大家把青蛙類比成人類,適當換算,咱們再試試看青蛙能不能跳出等比例的溫水盆,人類能不能跳出地球這個溫水盆。
或許,青蛙可以又一次成為人類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