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等人不敵悟空,自得派人到天庭複命。玉帝聽後大怒,這時,執殿靈官入殿,報說南部瞻洲大雪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與其大徒弟韋陀到此,在殿外等候,請求麵聖。觀世音菩薩乃是準提菩薩的化身,身份非同小可,玉帝不敢怠慢,趕緊率群仙到殿外把觀世音菩薩迎進淩霄殿。
觀世音菩薩見過玉帝後,又與老君、王母相見,各自坐下。太上老君端坐雲台,微眯雙眸,品著香茗,卻是不一言,老謀深算,謀定而後動,讓觀世音菩薩分外忌憚。如今佛門欲要傳經東土,不得不假手天庭正統。
那太上老君乃是道德天尊的一尊分身,坐鎮天庭,以示玄門對天庭的支持。而瑤池金母也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猴妖,如今卻是引來兩大巨頭在此,心中念頭頻閃,隻覺此事大有異常,說不定暗藏玄機,隻是猜不透,坐立難安。
觀音菩薩對玉帝行了一禮後問道:“擾亂蟠桃盛會的妖猴可曾降服?”
玉帝回答道:“那妖猴也算有些本事,暫時還未擒下。”
菩薩聞言,即命韋陀尊天道:“你可快下天宮,到花果山,打探軍情如何。如遇相敵,可就相助一功,務必的實回話。”
韋陀尊天整整衣裙,手執降魔杵,駕雲離闕,徑至山前。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泄不通。韋陀立住叫:“把營門的天丁,煩你傳報:我乃南海觀音大徒弟韋陀,特來打探軍情。”
那營裡五嶽神兵,即傳入轅門之內。早有虛日鼠、昴日雞、星日馬、房日兔,將言傳到中軍帳下。李天王發下令旗,教開天羅地網,放他進來。此時東方才亮,韋陀隨旗進入,見過李天王。
李天王道:“道友,你自那廂來者?”
韋陀道:“貧僧隨菩薩赴蟠桃會,菩薩見勝會荒涼,瑤池寂寞,引眾仙去見玉帝。玉帝備言天王等下界收伏妖猴,一日不見回報,勝負未知,菩薩因命韋陀到此打聽虛實。”
李天王道:“昨日到此安營下寨,著九曜星挑戰,被這廝大弄神通,九曜星俱敗走而回。後我等親自提兵,那廝也排開陣勢。我等十萬天兵,與他混戰至晚,他使個分身法戰退。及收兵查勘時,止捉得些狼蟲虎豹之類,不曾捉得他半個妖猴。今日還未出戰。”
說不了,隻見轅門外有人來報道:“那大聖引一群猴精,在外麵叫戰。”李天王與太子正議出兵,韋陀道:“天王,貧僧蒙菩薩吩咐,下來打探消息,就說若遇戰時,可助一功。今不才願往,看他怎麼個大聖。”
天王道:“道友隨菩薩修行這幾年,想必也有些神通,切須在意。”
韋陀尊天掄著降魔杵,束一束繡衣,跳出轅門,高叫:“那個是齊天大聖?”
大聖挺如意棒,應聲道:“老孫便是。你是甚人,輒敢問我?”
韋陀尊天道:“吾乃韋陀,今在觀音菩薩寶座前為徒弟護教。”
大聖道:“你不在南海修行,卻來此見我做甚?”
韋陀尊天道:“我蒙師父差來打探軍情,見你這般猖獗,特來擒你。”
大聖道:“你敢說那等大話,且休走,吃老孫這一棒。”
韋陀尊天全然不懼,使降魔杵劈手相迎。他兩個立那半山中,轅門外,這場好鬥:
棍對寶杵雖各異,兵縱交兵人不同。
一個是太乙散仙呼大聖,一個是觀音降魔護法尊。
降魔杵乃千錘打,六丁六甲運神功;
如意棒是天河定,鎮海神珍法力洪。
兩個相逢真對手,往來解數實無窮。
這個的降魔杵萬千凶,繞腰貫索疾如風;
那個的夾槍棒不放空,左遮右擋怎相容。
那陣上旌旗閃閃,這陣上鼉鼓冬冬。
萬員天將團團繞,一洞妖猴簇簇叢。
怪霧愁雲漫地府,狼煙煞氣射天宮。
昨朝混戰還猶可,今日爭持更又凶。
這大聖與韋陀尊天戰經五六十合。韋陀尊天祭起須彌山印來打孫悟空。豈料孫悟空化為一道金光起到半空,掄起金箍棒,往韋陀尊天砸下。韋陀用降魔杵擋住,隨將身手搖動,三百六十骨節,霎時現出三頭六臂,青臉獠牙,一隻手執降魔杵,一隻手擎住須彌山印,雙手持雙戟,另雙手執雌雄雙劍,來戰孫悟空。
孫悟空毫不畏懼,喝了一聲,”變!“化出九個分身,來戰韋陀尊天,兩人相持不下。韋陀尊天心中暗歎,“這猴子果真是大神通!”就把手中降魔杵磨了一磨,口中念念有詞。那降魔杵驀然飛在空中,一變十,十變百,一霎時間,成千成萬的降魔杵,好便似飛蛇走蟒,望孫悟空頭上盈空裡亂落下來!
好大聖,不慌不忙,把金箍棒丟將起去,喝聲:“變!”望空拋去。那金箍棒在半空中也是這般一變十,十變百,變成千千萬萬,一根金箍棒抵住一根降魔杵,兩樣千萬兵器在空中廝殺。兩邊軍士們倒都看得呆了,齊齊的喝彩,卻忘了打仗。
韋陀尊天見降魔杵不能傷那大聖,也不戀戰,右手一招道:“來了罷!”那降魔杵仍變做一柄,落在手中,虛幌一幌,退下陣來。
大聖也不敢造次,收了鐵棒,安紮在洞門之外。隻見天王營門外,大小天兵接住了尊天,讓開大路,徑入轅門,對李托塔、哪吒,道:“好大聖,好大聖!著實神通廣大,貧僧也無法取勝!”李天王見了心驚,即命寫表求助,便差大力鬼王與韋陀尊天上天啟奏。
二人當時不停留,闖出天羅地網,駕起瑞靄祥雲。須臾,徑至通明殿下,見了四大天師,引至靈霄寶殿,呈上表章。韋陀又見菩薩施禮。菩薩道:“你打探的如何?”
韋陀尊天道:“始領命到花果山,叫開天羅地網門,見了父親,道師父差命之意。李天王道:‘昨日與那猴王戰了一場,止捉得他虎豹獅象之類,更未捉他一個猴精。’正講間,他又索戰,是弟子使降魔杵與他戰經五六十合,不能取勝,便回營。李天王因此差大力鬼王同弟子上界求助。”
菩薩左手托羊脂玉淨瓶,右手輕撚清淨楊柳枝,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香環結寶,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一旁閉目不語。
當真是: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
卻說玉帝拆開表章,見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這個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敵過十萬天兵?李天王又來求助,卻將那路神兵助之?”
觀音聞言,反而暗喜,隻因這應運之人本事越大,西行取經之事就越順當,那佛教大興隻在眼前,怎能不喜,合掌啟奏:
“陛下請寬心,貧僧舉一神,可擒這妖猴。”
菩薩慢悠悠言道,不緊不慢,從容不迫,無形中顯出一種智珠在握、自信滿滿的威嚴氣度,讓玉帝和天庭眾仙折服。
玉帝眉目一挑,心中不滿,這孫悟空隻不過是金仙修為,要不是這潑猴背後有你們這些聖人暗藏什麼禍心,在縱容包庇,早就把它正法,還用得著這麼麻煩,卻是知道偏偏自己又得罪不起,心中大為惱怒,卻是發作不得,沉聲言道:“菩薩所舉者何神?”
觀音菩薩嗬嗬一笑,天地間天花墜落,異香飄渺,腦後圓環高懸,襯托得菩薩威德無量,飄然出塵,不緊不慢道:
“此人乃是陛下令甥清源道妙真君楊戩,見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封神之戰中屢立奇功,神通廣大。奈何他隻是聽調不聽宣,陛下可降一道調兵旨意,著他助力,定可一戰而下。”
楊戩被封昭惠顯聖仁佑王,因為當年劈開桃山救母之事與玉帝耿耿於懷,故不願住在天界,而往下界守人間香火,率領梅山七怪七位結義兄弟和麾如草頭神駐紮灌江口,與玉帝定下“聽調不聽宣”的約定,也就是隻是聽從天庭調令,而不去靈霄殿麵見玉帝。從此秉持網直公正,顯聖護民。凡人間生靈危難,呼其尊號必往救,安享一番香火。
玉帝見觀音菩薩提起楊戩,又自沉吟猶豫了起來。
正是要你請出此人來,否則怎能分道門氣運?此時一旁的觀音菩薩笑道:“陛下,這妖猴神通廣大,非楊戩不能降之!”
玉帝心念數轉,終於下了決定,傳左右去灌江口宣旨,許下重賞,調楊戩前往花果山伏妖。
灌江口真君殿內,楊戩盤膝坐在大殿正中雲台之上,身後巫妖法相不是不斷幻滅,有不斷更新,楊戩保持靈台清明,化生巫妖萬物,領悟天地至理。突然楊戩身後巫妖法相消失,接著肉體不斷變化了起來,時巫時妖,時龍時鳳,甚至還有洪荒蠻獸,萬物眾生,玄奧無比。
突然楊戩還原本體,隨之一股撲天蓋地的氣勢以楊戩為中心從真君殿想四麵八方發散開去,方圓百萬裡內凡是大羅金仙以下的生靈鬥被壓的匍匐在地,猶如天威。
一時間灌江口附近一下子變得沉默了,安靜的讓人心裡發慌。
來得快去的也快,這一氣息很快就消失了。灌江口億萬生靈大大的舒了口氣,猶如壓在頭上的百萬大山突然去掉的一種全身輕鬆的感覺。
真君殿內,楊戩睜開了那雙深邃的眼睛,世界幻滅,萬物眾生一一從眼中閃過。然後深深的歎了口氣:“誒,還是突破不了第六轉,看來九轉玄功不愧是需要戰鬥中突破的法訣。”
原來楊戩九轉玄功經過五千年的修煉,因為本來身體強悍,法力深厚,已經達到了五轉頂峰,雖然已經試過了好幾次突破六轉,但卻都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