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一陣,見大家都沒有說話,薑淩便開始給出提示。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案犯作案既需要熟悉現場環境,又害怕被熟人發現,因此他會選擇相對方便的地方作案。”
薑淩的話並不難懂,李振良等人全都點頭。
“我懂你的意思,就是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嘛,小偷一般不會在家附近作案。”
“太遠的地方小偷不敢去,畢竟不熟,怕出事。”
“不遠不近,這……”
薑淩再一次提示:“這樣一來,會以他的住所為圓心,以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為半徑,形成一個心理邊界。”
劉浩然一聽,立刻站起身來,拿起桌上的鉛筆,在地圖上畫了個圓圈,除了有一個案發地比較遠沒辦法包括進去之外,其餘11個案發點都能框進這個圓圈裡:“這個圈,就是案犯的心理邊界?”
薑淩讚許點頭,拿出一個三角尺量了量圓圈直徑,再看一眼地圖右下方的比例尺,心算之後說:“對,這個心理地圖的直徑大約為500米,據我的經驗,係列案件案發點的圓心直徑一般在5001000米之間。”
果然,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劉浩然畫的那個圈,正是M國心理專家提出的“圓心假說”:多數案犯會在住所周圍實施犯罪,形成“心理安全邊界”。
沒有包括進圓圈裡的案發地旁邊標著“7”字,這代表是第7起案發地。
周偉指著這個孤零零的案發地:“這個為什麼沒有在心理邊界內?”
李振良與劉浩然對視一眼,腦子裡冒出一個想法,兩人同時伸手,想要拿起序號為7號的報案記錄。
劉浩然站在黑板前,離薑淩的辦公桌較遠,李振良快他一步將報案記錄拿起,取出幾張物證照片:“你們看,這裡車把手上麵的劃痕更深、更重,和其他11起不一樣,應該是不同工具造成的。”
劉浩然找出其他案件的車把手照片,全都擺在一起對比。
周偉瞪大了眼睛,一拍大腿:“還真是!就這起案子的劃痕和其他的不一樣。”
薑淩“嗯”了一聲,“可以把這起案子挑出來,物證痕跡不同,案犯應該不是同一人。”
劉浩然快速將第7起案子挑出來放在一邊,剩下的11起案件並案偵查。
李振良歎了一口氣:“要是應警官在就好了,技術大隊那邊肯定能夠根據劃痕確定作案工具是什麼。”
周偉搖了搖頭:“咱們這個案子太小,哪裡值當去麻煩技術大隊的人。他們那裡每天忙得要死,沒時間幫我們的忙吧?”
周偉說的話成功讓李振良泄了氣。也對,這麼小的案子,哪裡能夠請得動技術大隊那些專家?
薑淩卻覺得這個建議很好。
她擅長犯罪心理畫像,但對物證技術無能為力,如果能有物證專家加入到這11起係列案件中來,對破案絕對很有幫助。
想到這裡,薑淩沒有絲毫猶豫,直接拿起魏長鋒桌麵上的紅色電話。
請不請得動,問問不就知道了?
電話撥通,那邊傳來應鬆茂低沉的聲音:“你好。”
薑淩選擇直來直往:“有一個係列案件,自行車鈴鐺失竊11起,想請你幫我們看看物證照片。”
應鬆茂那邊有片刻沉默。
周偉有點緊張,拳頭捏得緊緊,屏住呼吸豎起耳朵傾聽。自行車鈴鐺失竊這麼小的案件,技術大隊那邊真能幫忙?
“可以,照片發傳真,我先看看。”
聽到應鬆茂竟然答應下來,周偉緊捏的拳頭猛地抬起,虛空一擊。這可真是太好了!有了技術大隊的支持,破案有希望啊。
“好,謝謝。”薑淩一個眼神過去,劉浩然立刻比了個“OK”的姿勢,拿著編好碼的照片往所長辦公室而去。
應鬆茂很有禮貌地回了一句:“不客氣。”
對麵並沒有馬上掛電話,薑淩便又多說了一句話:“這個係列案雖然不算大案,但因為有11起之多,我們所裡正在討論如何通過時空分析鎖定案犯生活軌跡……”
不等她說完,應鬆茂語速很快地打斷她的話:“我馬上過來。”
說罷,那邊電話便掛斷了。
薑淩拿著依舊“嘟嘟”響的電話,心情很愉快。
上一世她沒有與應鬆茂麵對麵接觸過,但從他的鑒定報告、簽字推測這是個專注事業、心思純粹的人。
這樣一個人,一定會對刑偵技術領域的新方法感興趣。
投其所好,果然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