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內,李毅、林如海、王寬、陳守年、史鼐、史鼎、楊顯、黃興等人早已肅立等候,見皇帝進來,紛紛躬身行禮:
“臣等參見陛下。”
慶帝坐在書桌後的椅子上,示意眾人坐下,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每一個心腹大臣。
“今日朝堂上的事,想必你們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謹,暢所欲言吧。”
慶帝的聲音低沉,卻帶著一股無形的威嚴。
李毅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急切:
“陛下,清國此次求和,看似誠意十足,實則包藏禍心。
臣以為,不可輕信其言,更不可因此放鬆警惕。
我軍當繼續北伐,徹底收複遼東,以絕後患!”
史鼐和史鼎對視一眼,史鼐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清國此次求和,是為了暫緩賈都督的攻勢,以求喘息之機。
大軍當繼續施壓,迫使其徹底臣服!
畢竟,即便與清國締結甚至使其臣服,然則皇太極之心,天下皆知,更何況手上依舊有著十數萬的可戰之師,讓人難以心安!”
慶帝垂眸凝視著案頭的遼東輿圖,眼神在撫順、沈陽等位置反複流轉,手指不自覺地在扶手上輕輕敲擊。
毅見慶帝凝視遼東輿圖,神色凝重,當即再次開口:
“陛下,臣讚同史大人的觀點。
清國此次求和,確實是為了暫緩賈都督的攻勢,以求喘息之機。
皇太極此人,野心勃勃,絕不會輕易臣服。
更何況,清國雖屢遭重創,但其手中仍有十數萬可戰之師,若讓其緩過氣來,必成後患。”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
“然而,即便如此,臣以為我們仍可此次和談中周旋一二。
清國既然主動提出和議,甚至願意以退出遼陽、沈陽為條件,可見其內部壓力之大。
我們不妨借此機會,暫時放緩攻勢,以談判為名,行緩兵之計。
一來可緩解賈都督在遼東的壓力,使其有更多時間整頓兵馬、鞏固防線;
二來也可借此機會,進一步摸清清國的虛實,為後續行動做好準備。”
慶帝聞言,微微抬眼,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許,示意李毅繼續說下去。
然不等李毅開口,李青鬆便站起身來,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幾分謹慎:
“陛下,臣以為李尚書此計雖妙,但恐與遠在遼東的賈都督及北伐大軍的戰策有所脫節。
賈都督如今在遼東勢如破竹,清國已是節節敗退,皇太極更是被兵圍遼陽,此時若放緩攻勢,轉而以談判為名行緩兵之計,恐怕會打亂賈都督的部署,甚至可能讓清國趁機重整旗鼓,反撲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