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就按徐愛卿的提議做吧,你順便幫我把旨意擬好!”
楊溥說完就擺擺手,似乎很累的模樣。
“遵旨!”
徐知誥也跪拜磕頭。
......
李萬年這邊也在思索關於吳國的信息,突然想到徐知誥的真正身份了!
南唐國主李煜,那個大詩人的爺爺,徐知誥後來改名李昇,死後被追為唐烈祖。
"巧了,李煜最後被趙匡胤,也就是他現在的部下趙弘殷的兒子抓住,後來死在了趙弘殷的次子趙光義的手中!”
李萬年此時在房間內一個人自說自話,他想明白了五代十國的一些事情了。
“嗬嗬,這天下英雄,真的是如過江之鯽!”
李萬年心情不錯,五代十國真的是一個奇妙的時代,前後也就七十年,但這個七十年群雄並起,人人爭龍,最後的結果被趙匡胤得了中原,但燕雲十六州還是丟了。
一直到元朝,天下才一統,到了明朝,漢人才再次獲得天下之主的地位。
臨沂州休整了兩天,李萬年才再次出發,前往海州。
五千騎兵,快速突進,兩百裡距離不夠一個晝夜,但他走的並不快,因為他要等水軍抵達。
雖然這個套路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好用。
水陸兩棲共計一萬人,圍攻海州。
而吳國內要壓製武將的權力,還要防備大涼朝廷,所以真正可以應對李萬年的兵力其實並不多,大概也就是一兩萬人。
對於李萬年來說,哪怕自己人少,那也是優勢在手。
海州的刺史徐知詢早就知道得到李萬年來到沂州的消息,他也早就做好了準備,海軍在海港以及內河附近日夜遊蕩,防止李萬年從水路進攻,而海州附近也設立了多個關卡,掌控人員流動。
徐知詢雖然是徐溫的親兒子,但他在許多方麵總是被自己的義兄徐知誥壓製。
當然,也是因為徐知誥年長自己許多,比自己的親大哥還要大六七歲,比自己大十歲,論自己在朝中的威望,是遠遠不如徐知誥的,所以他要在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前,儘可能的積累名望,
這次和李萬年的戰鬥,就是他積累名望的第一步,不說殺死李萬年,能擊敗李萬年,哪怕是讓李萬年退兵,就能夠他吹噓幾十年的了。
天下誰不知道李萬年用兵如神,尤其擅長以少勝多,隻要讓李萬年知難而退,他就能再進一步,擔任節度使,掌握更多的兵權,不然強行被父親扶上去,下麵的將領也不會服氣。
“大人,根據最新的情報,李萬年騎兵在五十裡外,而他的水上大軍暫時還沒蹤跡,不過海州海域方圓百裡都在監視之中,隻要對方的戰船出現,必然會被我們打回去!”
此時,徐知詢身邊的樓船使如此說道。
“嗯,你是樓船使,主管水軍,如果李萬年的水軍無法登陸,單憑他們的騎兵是無法攻破海州城的!所以你可要多費點心了!"
徐知詢囑咐道。
“大人放心,我等是水軍天下無敵,李萬年部要是敢來,定讓他們葬身大海!”
樓船使斬釘截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