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幕畫麵裡。
滅陳漢陳友諒政權,鄱陽湖之戰,統帥:朱元璋,徐達,常遇春。
滅張士誠之戰,統帥:徐達,常遇春,李文忠、
滅方國珍之戰,統帥:湯和,廖永忠。
滅明玉珍之戰,統帥:湯和,傅友徳。
然而這些在天幕裡幾乎都被一筆帶過。
包括藍玉在大明建立後,遠征雲南和遼東的戰役也同樣如此!
隻有真正覆滅大元王朝的戰役,才多給了幾個畫麵!
滅大元之戰,統帥:徐達,常遇春。
……
這樣的戰績雖然也很輝煌。
期中也包括像陳友諒有正式自稱為帝的勢力。
但終究給人的感覺,不像是滅了一個國家的樣子。
【李靖:大明雖然覆滅了不少勢力,但許多還不是真正的國家,更多的是一方諸侯,從這個來看,其戰績確實要差不少。】
【程咬金:我倒是覺得都差不多,畢竟那時候大元已經統禦了許多族群和國家,這些雖是一方諸侯,但有的也自稱為帝,有了自己國號,比一般小國也隻強不弱。】
【劉邦:大元雖然元氣大傷,但也隻是在中原政權覆滅,沒被徹底消滅,逃向了北方,還是後患無窮。】
【趙匡胤:戰績雖遜色一些,但影響力應該不小,畢竟要從一個那麼多民族,擁有那麼大疆土的大元手裡奪下這天下,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李世民:不錯,光是恢複中原統治這一點,就能肯定元璋兄的戰績了,不過天幕的評判標準,似乎更偏向於滅國戰役。】
【李靖:大明的戰力絕對不差,排名這麼低,看來隻能是出在綜合國力上了……】
事實也差不多如此。
天幕裡,大明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確實重視農業,從政策來看,也確實對百姓不錯。
這一點從先前糧食榜單上的一係列措施來看便知道了。
然而火器這些造價不菲。
光靠相對單一的經濟上很難支撐得起來的。
而在重農之下,他非常抑製商業的興起。
不僅是限製產業升級,還讓整個市場的貨幣化滯後,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弱……
還更一步實行了海禁,讓手工業等也不再興旺發達!
變成了一個孤島一樣的國家。
同時過於高壓的統治環境。
糖許多官員們都戰戰兢兢,
寧願什麼也不做,也不願犯錯!
這導致整個國家的可持續作戰能力較為一般。
【李世民:元璋兄對商業壓製的太厲害了,這樣一來,國家沒錢,有好的裝備也沒法完全普及開來!】
【忽必烈:真是膽小鬼!都拿下天下了,怎麼還怕與外麵的國家交易往來?】
【徐達:陛下並非是怕,而是擔心人們會被利益熏心。】
【趙匡胤:其實從當時環境來看,明皇這麼做,也是為了先穩住這剛到手的天下,其實沒太大問題的。】
【嬴政:這或許與明皇的出身有關,比起其他各行各業,他更在乎百姓們的土地,但僅有百姓的土地,所能獲取的賦稅,還是不夠支撐大明這麼多兵力的長期可持續作戰能力。】
在嬴政看來,明皇多少有些小家子氣,魄力不夠了。
若是他拿下了天下!
那就應該大刀闊斧的推行一係列政策。
尤其是前朝大唐,大宋,大元……這些都已經顯露過商業帶來的繁榮和好處。
他卻擔心人們被利益熏心。
且出於他自己對商人的不喜歡。
便如此大力度壓製其發展。
就好像擔心這皇位坐不穩。
怕有人發展起來,會隨時將其取締一樣。
朱元璋隻是默默看著。
這些問題他當然知道。
他更知道自己出身卑微。
所以有時候不是他要擔心下麵的人。
而是在某些人眼裡。
他們覺得自己一個泥腿子出身的人都能當皇帝。
他們憑什麼不能?!
他怎麼敢不提防?
怎麼敢讓他有權勢後再有錢?
那還如何壓製得住他們的野心?
不過在人才方麵,朱元璋倒是做得還不錯。
不僅在洪武三年恢複了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