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選規則來看。
國際足聯的世界足球先生的評選,很顯然名氣要比單賽季的表現更重要——因為全世界可是有兩百多支國際足聯的會員的,這個數量比聯合國的會員國還要多。
西班牙國家隊的教練和隊長的投票權限,和不丹的國家隊教練和隊長是一樣的。
但問題在於。
排名一百名之後的國家隊,存在許多半職業,甚至乾脆就是業餘球員組成的球隊。
這些球隊的主教練和球員除了踢球還要兼職各種工作,他們對於本年度的球員的表現很可能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投票基本上是印象流,誰名氣大,選誰,而不會考慮今年誰的表現更好,更出色。
而那些體育媒體記者們,雖然他們未必見的在足球方麵比那些國家隊的教練和隊長們更專業,但他們好歹是新聞工作者,今年誰表現好,誰表現不夠好。
記者們了解的資料,稍微還是更有“時效性”的,所以他們的投票會更偏重於“年度表現”而不是名氣。
在曆史上。
就經常出現,年度世界先生和年度金球獎並不是同一個人的現象。
而隨著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獎項合並。
兩種投票方式融合。
這就導致了之前世界足球先生評選的弊端也會出現在金球獎的評選上。
比如說2010年的金球獎。
當時。
幾乎所有專業的足球行業內部人士都認為。
那個賽季國際米蘭和荷蘭隊的中場核心斯內德將會拿下金球獎。
因為斯內德隨國際米蘭拿到了歐冠冠軍、意甲冠軍、意大利杯冠軍,又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表現出色,隨隊拿到亞軍。
結果。
評選結果出來之後。
梅西獲獎。
這讓許多人愕然。
因為斯內德連前三都沒進。
第二名和第三名是伊涅斯塔和哈維。
這讓許多人開始質疑金球獎評選的公正性。
但在之後。
所有的投票宣布。
按照新規則的投票,梅西的確是第一名。
而在媒體的評選票中。
伊涅斯塔排在第一,斯內德第二,哈維第三,梅西沒有進前三。
但梅西翻盤。
靠的是國家隊隊長和教練們的投票...
而這一次。
蘇長歌能排名第幾呢?
誰也不知道。
蘇長歌來到場邊。
他抬頭看了看卡爾德隆球場的看台。
2012年,對他而言是特殊的一年。
這一年。
他從無名小卒,成為了世界級的球星。
這一年,他成為了頂級球員。
他和替補登場的馬裡奧.蘇亞雷斯擊掌,然後和西蒙尼相擁,接著和替補席上,站起來的球員們一一擊掌。
鏡頭始終鎖定了蘇長歌。
年度三十八球,三十九助攻。
這是蘇長歌職業生涯的第一年。
但卻是絕大多數的球員無法企及的巔峰。
而這,是蘇長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