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尼也注意到了蘇長歌的選擇。
其實如果是他來指揮的話,他會要求球隊收縮,壓縮空間,防守,先頂住對手進球之後帶來的氣勢高漲的攻勢。
但其實現在蘇長歌的方式,雖然運用的方法不一樣。
但思路是一樣的。
都是先防守——收縮陣型擺大巴是防守,控製住球權也是防守。
放慢節奏,控球。
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防守的手段。
對手腳下沒有球權。
自然不太可能進球。
但防守隻是為了不讓對手擴大比分。
要贏球,需要的是進攻。
蘇長歌一邊控製著節奏,一邊思索著破局之道。
從拜仁慕尼黑的這幾十分鐘的比賽來看。
他們顯然充分吸收了在小組賽兩次輸給馬德裡競技的教訓,他們有非常充分的準備,同時拜仁慕尼黑也非常清楚馬德裡競技的軟肋在哪兒。
羅本的兩次突擊,都打在了馬德裡競技最薄弱的時刻——在蘇長歌壓上去進攻的時候。
蘇長歌再全能,再強。
他也無法瞬移。
他是個人,不是神。
當他的位置在前場的時候。
拜仁慕尼黑突然的反擊,就讓他們得到了一個挑戰馬德裡競技的沒有蘇長歌存在的防守體係的機會。
這讓他們收獲了兩個進球。
蘇長歌也知道這一點。
不過他的應對辦法並不是自己就此放棄進攻,收縮在後場了。
這太消極了。
在他看來。
能解決問題的,終究還是進球。
.....
蘇長歌主導了節奏。
在慢悠悠的節奏下,他突然往前傳了一腳。
科斯塔領球後在禁區內直接射門,足球打在了邊網上。
拜仁慕尼黑的球員們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拿下了球權,隨後堅決打兩條邊路。
通過羅本的突破,完成了一次傳中。
禁區內米蘭達把球頂了出來。
克羅斯禁區外淩空抽射,在蘇長歌的壓力下沒能壓住,打飛了。
球權再次回到了馬德裡競技的腳下。
馬德裡競技從後場發起進攻。
麵對拜仁慕尼黑的高位壓迫。
蘇長歌回撤,背對進攻方向接球,庫爾圖瓦傳球過來的時候,他迎著球而去,隨後右腳外腳背一腳彈傳,足球斜向傳到了邊路的勞爾加西亞的腳下。
這一腳幾乎沒有提前觀察的傳球很出人意料。
至少拜仁慕尼黑的球員是沒想到的。
勞爾加西亞帶球壓過半場。
拜仁慕尼黑的高位壓迫被破,隻好迅速回防。
與此同時。
蘇長歌上來接應勞爾加西亞的橫傳後領球向前,在施魏因施泰格的糾纏下推進到了進攻區域。
不過施魏因施泰格的努力也沒白費。
他至少沒有讓蘇長歌沿著中路突進,在他的壓力下,蘇長歌把球帶到了禁區右側前沿地帶。
與此同時。
格列茲曼橫向移動後直插右側肋部。
蘇長歌也在看著格列茲曼移動的區域有。
兩人的動作立刻讓拜仁慕尼黑的球員認為,這二人很可能要來一次二過一配合。
於是拜仁的防線立刻展開了針對性的防守。
丹特撲向格列茲曼。
諾伊爾移動到前點,封住格列茲曼射門的角度,其他的防守球員也在往這一側移動,壓縮空間。
蘇長歌身體頂住施魏因施泰格,目光將所有球員的移動都收入眼底,畫麵在腦海中呈現,仿佛一幕幕電影一樣。
在蘇長歌的麵前,有許多選擇。
看似最合理的選擇,還是直傳給格列茲曼,讓禁區內的格列茲曼嘗試射門。
保守的選擇則是護住球,等待從後麵正在跑上來的邊後衛胡安弗蘭。
拜仁慕尼黑的球員當然也知道這些,這從他們重點防守格列茲曼就能看得出來,他們對蘇長歌,對馬德裡競技的研究有多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