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20日,這是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
江畔汽笛長鳴,彩旗飄揚,鑼鼓喧天。
前來歡送的領導、嘉賓、各界人士和親朋好友們歡聚在碼頭上,大家握手擁抱,彼此說著鼓勵和祝福的話。
麵對未知但偉大的行程,每個人都在真情流露,有的因為不舍而偷偷抹起了眼淚,有的則是驕傲地在爆竹聲裡開懷大笑。
水麵上停著兩艘高聳的巨輪,不管是“向陽紅10”號還是海軍“J121”船都被整備一新,它們英姿勃勃,披上了節日的盛裝。
和很多考察隊隊員的家屬一樣,李燕早早就抱著瑤兒來到了碼頭,登記完信息後便在海洋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進入了觀禮區等待。
初冬的江風有些涼,吹得小寶寶的臉蛋紅撲撲的,她隻得把自己精心挑選的絨線圍巾解下來包在女兒的身上。
時間就在家屬們的翹首以盼中一分一秒過去,隨著碼頭上的人越來越多,主角們終於在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閃亮登場。
“趙陽,趙陽,在這呢!”
將近六百號的隊員,李燕卻能一眼就找到自己的丈夫,她努力抬起胳膊揮舞,但呼喊卻被四周的喧鬨完全蓋住。
想要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往前擠那更是不可能,人群呼的一下就把母女倆擠到隊伍最後,讓她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熟悉的身影漸漸模糊。
“燕子,瑤兒!”
正當李燕心急如焚的時候,一雙有力的手臂卻突然撥開了人牆,趙陽終究還是看到了妻子,他和郭坤打了個招呼便提前脫隊,努力開出一條“小道”,然後將自己深愛的兩個女人拉到了身邊。
“你怎麼黑了那麼多?好像還瘦了點,考察隊的夥食不好嗎?”
李燕幾乎控製不住自己顫抖的聲音,這是她近兩個月來第一次和趙陽見麵,在石庫門小樓裡受的那些委屈,每個輾轉難眠無法入睡的夜晚,還有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思念都化為了哽咽後的一句玩笑話。
“批給我們的夥食費其實挺多的,但實在沒空吃,本來前幾天說好給你電話來著,但一忙就到了晚上,你們弄堂裡的電話亭子關得早,總是湊不上時間。”
趙陽習慣性地摸了摸鼻子,他每次在李燕麵前爽約都會不好意思地做這個動作。
這幾個月裡一直跟著考察隊東奔西走,根本就沒有打電話的固定時間,加上新康裡的公用電話亭離著李燕家挺遠,每次讓傳話員去喊都要等上好久,所以久而久之兩人的聯係也就越來越少。
對於這種情況,李燕表現出了充分的理解,但在充斥著歡聲笑語的碼頭上看著妻子和女兒,趙陽的心裡卻猛地湧上一股內疚之情。
“你先去吧,今天來的都是大領導,到時候講話了郭老師找你找不到,我和瑤兒會照顧好自己的。”
眼看著大部隊已經走遠,李燕也不敢再拖著,她低頭抹了下眼角的淚痕,催促著自己的丈夫趕緊先去辦正事。
趙陽又何嘗不想留下來陪妻子說說話,但今天的場合又如此特殊,兒女情長似乎也隻能暫放一邊。
“你帶著瑤兒先在這休息會,等起航儀式結束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再來找你。”
抓緊最後的時間親吻了自己的妻子,又捏了捏瑤兒可愛的小臉蛋,隨後趙陽便轉身快速追上了大部隊。
時間來到上午九點,在嘹亮的鼓號中,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出征儀式拉開帷幕。
武主任和羅主任一左一右捧著塊沉甸甸的金銅匾額來到考察隊隊長郭坤的麵前,匾上鐫刻著一行熠熠生輝的大字——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這句話出自某位國家領導人之手,也代表著全國人民對於這支考察隊的厚望。
授予儀式還在繼續,五星紅旗、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隊徽,紫銅鍍金的中國南極長城站站標被一一轉交到了郭坤的手中。
如此榮耀時刻,自是讓圍觀的嘉賓和親屬朋友們歡呼雀躍,掌聲從頭到尾就沒有停下過。
抱著瑤兒的李燕也還是沒忍住想看一眼趙陽的衝動,她努力想要往前擠一擠,最後在幾個好心同誌的保護下終於來到了前排。
此時所有的考察隊隊員排成了整齊方陣,站在台上朝著人群微笑揮手。
朦朧的霧氣中,趙陽和李燕的視線交彙,兩人的雙眼都驟然明亮,他們努力向對方說著什麼,但從江上刮來的風卻把那些個音節儘數吹散。
距離原定的起航的時間越來越近,趙陽終究還是沒找到機會再和妻子見一麵,也沒能跟自己睡得正香的女兒好好道彆。
身著統一紅色考察隊製服的他緊跟大部隊的步伐,快速上船並進入了工作崗位。
手裡的相機不斷閃爍,和新聞班的同誌一起,趙陽要將碼頭上的美好畫麵儘力保存。
但他多少還是有些私心,鏡頭在人群裡來回掃過,希望能找到妻子和女兒的身影。
或許是老天都想為這段樸實純真的愛情拍手鼓掌,當李燕闖進畫麵,一條紅色彩帶恰好被風兒吹過了她的臉龐。
趙陽下意識地按動快門,將這醉人的景象定格。
眼淚再也止不住地從兩人的臉頰滑落,他們用儘全力朝對方揮動胳膊,想要將萬千思念都一並訴說。
這一彆再相見,是來年春暖花開。
這一彆再相見,瑤兒在蹣跚學步。
這一彆再相見,必是勝利凱旋時。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準備完畢,請示起航!”
“同意起航!”
“各就各位,起航!”
最後一根纜繩被水手們拉起,連接碼頭的跳板被緩緩收回。
汽笛聲響徹在黃浦江的上空,“向陽紅10號”船與“J121”船徐徐啟動,載著592名英雄向祖國鄭重告彆。
他們肩負著改變國家極地事業格局的重任,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誓死決心,迎著驚天駭浪和刺骨冰冷的冰與雪,要在全世界的矚目和質疑下,為中國人爭這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