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北京,整座城都被白色妝點。
新華社大院裡的銀杏樹變得光禿禿的,一根根枝杈互相交錯,從下往上看,會將天空分割成網狀。
從食堂回來的老沈駐足停留了許久,心想幾十年前的老同誌們是不是也曾見過同樣的景色。
“不知道趙陽那家夥走到哪了,這都一周沒傳稿件回來了。”
遠洋船隻與國內聯絡基本都是靠短波無線電或者電報。
短波是遠距離通信的最佳波長,通過地球表麵電離層多次反射而抵達目的地的。
電波反射一次可傳輸35004000公裡的距離,從南極至北京的通信電路,一般要經過7次反射才能到達。
這種通訊方式非常挑時間和天氣,想要保證信號傳輸的質量,就得等電離層趨於穩定。
所以“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每天都會集中在兩個小時裡與北京聯絡。
時間有限,要傳輸的訊息又多,所以隻能按照輕重緩急來排序。
像趙陽所在的新聞班,每隔三天才會得到一次機會發送電報。
為了加快速度,記者們都是把稿件精簡再精簡,然後由國內的同事擴充內容,最後形成上報上刊的終版。
趙陽在北京的搭檔自然是老沈,由他執筆豐富的多篇南極考察隊動態報道一經登報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社裡每天都會接到全國各地讀者朋友的信件和電話,清一色全是來催稿的。
“老沈,‘向陽紅’來電報了,這次一口氣五大張紙呢。”
心裡想著回宿舍前再去問問,結果剛進門老沈就看到收報員舉著一疊電報紙在向他招手。
“嗯?西風帶?差點出人命?科學家違反船上規定被處罰?天線倒塌?”
老沈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紙上的語句雖然極為簡短,但包含的信息卻是海量的。
那字裡行間記錄下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瞬間,哪怕是隔著幾千公裡遠,依然能讓人倒吸涼氣。
“這都還沒到南極就已經鬼門關走幾趟了啊,趙陽他應該撐得住吧。”
老沈不敢怠慢,收好電報紙就匆匆回了宿舍,他要快點把這些“新情報”整理成文,趕在明天下班前交給小組主編審核。
“爸爸,你回來啦?媽媽今天做了炸醬麵,她說你肯定愛吃。”
房門打開,撲麵而來的除了暖氣還有來自小女孩的撒嬌入懷。
老沈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剛剛考入北京大學就讀,是一家子共同的驕傲。
而眼前這個古靈精怪的是小幺兒,才剛滿十歲,活脫脫一個皮大王,明明是個女孩子,卻能在新華社大院的孩子群裡“稱王稱霸”,平時沒少讓老沈和他老婆王芳操心。
“來,讓爸爸抱一個,再親一口,我滴好女兒,今天在學校裡乖不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