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你知不知道一個地方叫什麼極?”
突然的發問讓老沈一愣,下意識地說了句“什麼?”,但老大爺接下來的解釋卻讓他整個人驚在當場。
“部隊的領導說這次我兒子的任務是要保護一群科學家到這個什麼極去搞科研,還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第一次到那個地方。”
“我雖然聽不懂,但也知道這一定是頂頂光榮的事情,等到了部隊,我一定要讓領導幫忙給帶個話,就說他爹為他驕傲。”
老大爺的文化程度有限,就這麼兩句話還是在老沈的引導下才說清楚,但其中所包含的屬於一個老父親的自豪卻是那麼真摯而豐滿。
“大爺,我知道您說的地方,那裡叫南極,我的同事也在那條船上,算是您兒子的戰友。”
老沈難掩激動,他是真沒想到自己坐一趟火車竟然能碰到南極考察隊隊員的家屬,於是趕緊從包裡掏出兩個橘子,剝好皮塞到老大爺的手中。
“大爺,再多給我講講您兒子的故事吧,說不定哪天我就把他寫到報紙上去呢。”
這漫長的旅途變得不再沉默無趣,有了共同語言的兩人都興高采烈地打開了話匣。
老沈描繪著趙陽輕傷不下火線和武警官兵們勇闖菜刀隊老巢的驚險一幕,老大爺則講著自己兒子胸口帶著大紅花坐上火車奔赴部隊報道的樣子。
兩人本素不相識,口中的趙陽和海軍兒子可能更是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共同的目標和使命卻將這些樸素而又無比強大的人們聯結在了一起。
591名考察隊隊員如此,他們背後默默支持的家屬們亦然。
火車開得很快,但卻依然追不上對親人的思念。
父親母親、妻子孩子、兄弟姐妹、同誌朋友……
他們都會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站在田野、高山、戈壁、河畔、小鎮和城市裡,翹首期待著哪怕是一星半點從世界最南端傳回的消息。
老沈從來都是個舍不得“小家”的人,但在這趟跨越南北的列車上,他的心裡似乎有多明白了一些趙陽總是掛在嘴邊的“理想”與“奮鬥”。
上海火車站還是那樣人流如織,大爺被他兒子部隊派來的軍車接走,臨行前硬要塞給老沈一包核桃。
他說都是戰友的家裡人,自然應該親近,而一路上吃了老沈不少的東西,回送一點土特產是必須要的。
老沈沒再推脫,揮手和大爺告彆,自己穿過地下通道,在南廣場坐上了去往新華社上海分社的公車。
車上很擁擠,賣票員小姑娘需要側著身在人縫了硬鑽才能通行,乘客們很多都是每天同坐一班的熟人,所以能聽到他們天南海北地聊。
有說廣東的改革開放春風總有一天要刮到上海來,提前準備才能賺大錢;
有說北方已經開始了國企改革,說不定哪天工廠裡就會取消鐵飯碗,與其被下崗,還不如早點出來做生意;
有說中國現在總算不窮了,應該大力發展軍工產業,趁早把香港、澳門和台灣都收回來;
有說這次組建了一支科學考察隊到南極去建立考察站,就是要向西方國家亮劍,告訴他們中國人沒有去不了的地方。
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早就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哪怕是在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南極圈,也正有一次代表著國家形象的靠岸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