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火車站出來,老沈熱淚盈眶。
這兩個多月來他走南闖北,為了采訪南極考察隊隊員們的家屬跨越了大半個中國。
不是在黃山漫天的戈壁小鎮,就是在峻嶺深山的孤寂村莊,要麼就是烈日炎炎的漁港和寒風凜冽的邊城。
這次總算來到蘇州這座現代化的城市,四周來往穿梭的小車和琳琅滿目的商店不禁讓他生出一種回到文明社會的錯覺。
“蘇州湯麵甲天下,不好吃不要錢。”
街邊商家夥計一句吆喝,頓時坐了許久火車的老沈感到饑腸轆轆,他想都沒想就坐了進去,大手一揮,燜肉麵加三蝦麵的組合就上了桌。
蘇州湯麵有千年曆史,形成現代製作體係也能追溯到清朝,不管是“紅湯”還是“白湯”,均以豬骨、雞架、鱔骨等食材文火慢熬而成,講究“清而不油”。
老沈雖是常年居於北京的重慶人,但對蘇州這碗紅湯麵格外鐘愛,三下五除二就把麵吃了個精光,最後就連湯都沒放過,統統收進肚子。
酒足飯飽,可以開工。
坐公交車幾站路,老沈就抵達了今天的采訪地點。
紅磚白牆黑瓦,典型的江南風格建築,大門旁掛著一塊小小的招牌——蘇州市第一絲廠。
這廠子可有來頭,始建於1926年,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繅絲企業,沒有之一。
作為蘇州乃至中國紡織行業的一張名片,這座占地近50000平方米的廠子養活了蘇州數以萬計個家庭。
很多職工在廠裡工作了一輩子,住的是廠子分配的家屬院和宿舍樓,小孩上學就在廠辦學校,吃飯業在食堂和廠營小館。
總之衣食住行與吃喝拉撒,幾乎都由絲廠包辦,這一排排織機仿佛就成了他們人生的全部,甚至還形成了“崗位世襲”的風潮,所有人都把子女後代進廠接班視作理所應當,但凡是有“走出去”想法的年輕人就是離經叛道和不識好歹。
今天老沈要采訪的主人公也是這麼想的。
“我就當沒養這個兒子,反正他在南極乾什麼我有不關心,哪天碰得饅頭時報就知道我是為了他好了。”
老沈之前采訪的家屬不管自己生活環境如何,對於家人加入南極考察隊這件事基本都抱著自豪驕傲的態度,眼前這位情緒激動的中年男人倒是讓他有些出乎意料。
“這參與中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的建設是多麼光榮啊,整個國家隻派出去五百多個人,你的女兒還是海洋鳥類的研究員,這是會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功績,怎麼還不高興呢?”
男人不語,隻是一味地生著悶氣,老沈看了眼在國營廠子裡少見的寬敞辦公室,那塊寫著副廠長的名牌似乎說明了一切。
“沈記者,你彆見怪,陶廠長他就這麼一個閨女,小時候學習成績好,考到了上海讀大學,本來想著畢業了回廠子接班,好好帶著工人們搞幾個先進技術出來,結果卻迷上了那個什麼海鷗?說什麼都要去研究所工作,那晚上把陶廠長氣的呀,整個家屬院都能聽到吵架聲。”
從家屬那裡尋不到答案,老沈隻能轉而向廠子裡的其他職工求助。
接待他的廠辦專門負責對外聯絡的吳科長,四十多歲,頭發已經稀稀拉拉,嘴裡都是典型的“外交辭令”,完全就是那種對現狀滿意,對未來沒有追求的做派。
“我們廠子好幾萬個職工,哪個不是削尖了腦袋想把孩子安排進來,陶廠長矜矜業業乾了幾十年,對廠子可以說是鞠躬儘瘁,他想要讓女兒來接班繼續做貢獻,沒人會說閒話。”
“沈記者不瞞你說,小陶這個出身背景,多少人都羨慕著呢,一個女孩子,待在爹媽身邊,再找個門當戶對的男人,這家裡不就蒸蒸日上了嘛。”
吳科長的話讓老沈陷入沉思,走到絲廠家屬院的路上恰逢一批工人下班,他們歡聲笑語,推著自行車並肩而行。
老沈能夠認出其中有些人眉宇間就有幾分神似,想來應該就是廠一代和廠二代的組合。
絲廠分配給陶廠長的房子品質上佳,是少有的獨門獨戶小院,雖然和隔壁人家隻有一堵薄薄的磚牆相隔,但已經好過了蘇州當時大部分國營廠工人的住宿條件。
敲了門,稍等了片刻,一位看著病懨懨的中年女性從小院走了出來,她正是考察隊隊員的母親。
“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我才冒昧來打擾您。”
老沈把在陶廠長那碰壁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沒想到這位母親卻並沒有為任何一方而生氣,反倒是笑得前仰後倒。
“沈記者,我是1954年去的新疆,作為蘇州第一絲廠組織的第一批援疆紡織女工,我在那裡工作了二十多年,我閨女也是出生在新疆,她見過那片自由自在的天空,所以怎麼可能會選擇待在這蘇州的小院裡平平凡凡過一輩子呢?”
這個家應該是很少有外人到訪,所以一打開話匣子就說個不停,雖然和采訪內容無關,但老沈卻來了興致,攤開本子,將這位母親口中發生在五六十年代新疆的激昂往事一一記錄。
“當時有82名少數民族女工提前來我們廠子學習繅絲技術,記得有個維吾爾族的女工還懷著孩子,我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來去了和田新建的繅絲廠,一開始根本吃不慣蒸饃和羊肉,食堂蓋了一半,吹起風來黃沙滿天,就一口沙子一口肉地吃著。”
“雖然條件艱苦,但新疆的同誌們對我們蘇州來到女工頗為照顧,生完孩子後我的身子一直不好,又沒奶水,當地的百姓就每天走十幾裡路送新鮮的羊奶過來。”
“一晃眼啊,快三十年過去了,雖然我現在回到了蘇州,但我的心卻還在邊疆的土地上。”
老沈沒想到這位母親的講述會以這樣一句話來收尾,他隱隱之中似乎想到了什麼,還沒來得及說出口,就被搶了先。
“老陶埋怨了一輩子,說去那麼遠的地方幫國家搞建設,結果把身子弄壞了,臨到老了回家還要人照顧,哈哈,他這人嘴巴毒,但其實心裡比誰都疼我和閨女。”
“所以他最不希望的就是女兒跑遠,最好是待在身邊,待在廠子裡安安穩穩過日子,可惜啊,女兒終究還是遺傳了我的脾氣。”
從第一絲廠的大門口出來已經是華燈初上,臨街巷子裡傳來了陣陣飯香,老沈才想起來自從上午那兩碗麵之後就再沒吃過東西。
換做以往他肯定會再找一家麵館大快朵頤,但今天卻突然想換個選擇,於是瞅準某個蘇幫小炒的門牌便走了進去,個把小時後才挺著漲漲的肚子出來,卻還是感覺還意猶未儘。
“果然啊,選擇沒有對錯,隻有合不合適,如果今晚還是去吃了麵條,是不是就要錯過這家的鬆鼠鱖魚和響油鱔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