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蘿卜頭”的真名叫陳塔,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拗口,但背後卻隱藏著一段跨越百年的故事。
浙江寧波甬江口外有一座被稱為白節的小島,麵積僅為0.05平方公裡,除了一座燈塔以外便再沒有其他建築,是不折不扣的無人島。
1883年,一群英國人來到了這座毫不起眼的東海小島,經過數月的忙碌,建起了一座14米高的燈塔。
塔上的一盞三等紅、白二色替光燈,以每分鐘紅白二光各閃一次的頻率,為來往漁船和貨輪指引著正確的航道。
既然建了塔,就要有人負責日常管理和操作維護,而陳塔的爺爺就是第一代“守塔人”。
其實對於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而言,他們對這些受控於“洋大人”的稀奇建築,本來沒有太多好感。
隻是在課稅繁重、災禍頻發的晚清亂世,乾這份工作能夠帶來更加穩定和可觀的收入,這也是陳塔爺爺踏上白節島的初衷。
使慣了漁網、說慣了吳語的陳塔爺爺一開始麵對精致的西洋機械和天書般的英文守塔日誌時也感到過力不從心,幾次想要放棄。
但當他發現這盞外國人造出來的“長明燈”確實能給漁民帶來安全時,某種責任感便從心底深處冒了出來,而這一守就守了足足三代人。
陳塔的童年幾乎都是在白節島燈塔上度過的。
那時候恰逢社會動蕩的年代,“讀書無用論”非常盛行,學校無法開課,陳塔便跟著父母一起上島守塔。
一望無際的大海和深夜遙望的燈光是鐫刻在他記憶深處的永恒畫麵,但也讓這個十幾歲的男孩萌生了有朝一日要去往更遠地方的夢想。
守塔的日子枯燥而乏味,陳塔和她姐姐兩個人除了遊泳或是釣魚外,就隻能坐在燈塔前用石頭和泥土搭出一座座小房子。
平靜的生活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裡戛然而止,陳塔的父母在冒險救援一艘漁船的過程中不幸落水,把生命永遠留在了波濤洶湧的大海裡。
那一年,陳塔隻有17歲,守塔人的責任卻毫無征兆地落在他那稚嫩的肩膀上。
“為什麼陳家要世世代代守著這座塔?”
陳塔曾經問過自己的母親,遠嫁而來的女人穿著碎花布衣,黢黑的皮膚是烈日的傑作,劉海在海風的吹拂下掠過眉梢。
“因為這件事總要有人做。”
當時的陳塔並不懂這個回答是何含義,哪怕多年後跪在父母的墓碑前他也依然不明白。
“為什麼人要跟一座塔活一輩子?”
陳塔害怕了,害怕自己的將來也都被孤寂的燈塔所充斥,他連夜收拾行李,躡手躡腳地出了門,想要去北邊參軍。
“隻要能當上海軍,就可以去到大海真正的儘頭,看看那裡到底有多美。”
陳塔不知道的是,那晚他的姐姐並沒有睡,而是站在門旁的角落,用滿懷期盼的眼神注視著自己的弟弟漸行漸遠。
就像陳塔的母親說的那樣,燈塔總要有人守護,陳塔的姐姐成為了新一任的守塔人,而那年她也隻有19歲。
從軍之路並不順利,由於達不到身高上的硬性條件,陳塔接連在征兵處碰壁,更不要說夢寐以求的海軍了。
但多年的守塔經曆鍛煉出了驚人的毅力和耐心,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在堅持不懈申請了三個月後,征兵處的領導終於注意到了這個倔強的年輕人。
經過綜合評定後,陳塔被破例錄取,但他並沒有被分配到海軍,而是在陸軍某連隊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